填表填到最後,有一欄是“說明你在何地上學具備走讀條件”,陶玉墨如果如實填報自己的信息的話,她在入學燕大後便會被安排為走讀生,可她空著沒填。
“玉墨,咋不填啊?”陶玉成問道。
“我要住宿舍。”
陶玉墨顯然是早有盤算,自從林朝陽來了家裡之後,她就跟嫂子趙麗和侄子陶希武共同一間屋子,總是感覺沒有自己的個人空間。
現在要上大學了,她恨不得立刻搬到宿舍去。
“住宿舍有什麼好的?六個人、八個人一間,用的還是公共衛生間。”陶玉成勸道。
“我樂意!”陶玉墨聽不進大哥的意見,堅持己見。
陶玉書也想勸妹妹,陶父說道“玉墨也大了,她從小沒過過集體生活,去跟同學們住在一起也有好處,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還可以促進跟同學之間的感情。”
陶玉墨的選擇贏得了父親的支持,等於是獲得了全家的認可。
八月如火,朗潤湖裡的荷花開的正盛。
陶玉墨的誌願表剛交到招生辦,錄取通知書還沒下來,這幾天依舊沉溺於遊走於燕京城的大街小巷,早出晚歸。
林朝陽每天枯坐在圖書館,暑假裡燕園裡的學生不多,他的空閒時間也變多了,每天摸魚之餘寫寫,答應《收獲》的那部,在這樣的進度下緩慢成型。
這段時間李小琳來了兩次信,都是關心林朝陽的創作情況,不過林朝陽並沒有因為她的催促而加快進度,依舊維持著自己的步調。他不是不想寫的快點,但質量也同樣重要不是?
不過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片和諧,不代表一切安好。
最近這段時間,多家地方報紙和文學雜誌都出現了針對林朝陽那篇《傷痕文學的必然興起與衰落》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的內容是以批評為主。
發表在《十月》上的這篇文章本來隻是以林朝陽個人視角而創作,但因為他身份的特殊性,在發表之後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受到了文學界不少人的關注。
不管林朝陽承不承認,他所創作的《牧馬人》都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被打上了“傷痕文學”的深深烙印,以傷痕文學成名,卻在成名之後乾著吃飯砸鍋的事,這如何不讓文學界眾多傷痕文學的擁躉感到氣憤?
《河北日報》《燕京青年報》《文彙報》《文藝評論》……
半個多月時間裡,多家報紙和雜誌上都出現了此類文章,這場由《傷痕文學的必然興起與衰落》所引發的論戰正逐漸成型。
麵對著突然洶湧起來的輿論,林朝陽並沒有多少思想準備,他也不甚在意。
在後世那種娛樂至死的年代,輿論熱潮個把月就會來一回,潮水褪去之後該啥樣不還是啥樣嗎?
又過了兩天,崔道義出現在燕大圖書館。
“老崔,你怎麼來了?”
崔道義從兜裡掏出一份《人民文學》。
“專門來給我送雜誌的?”林朝陽有些意外。
崔道義說道“也不光是送雜誌,還有點事想問問你。”
“什麼事?”
“你怎麼跑到《十月》上發了那麼一篇文章?”
林朝陽意識到他說的應該是《傷痕文學的必然興起與衰落》,他不解的問道“怎麼了?有什麼不妥?”
“你是真不知道假不知道?”崔道義問。
“知道什麼?”林朝陽一臉茫然,被他問的更懵了。
崔道義見他這個表情,心裡明白了,看來林朝陽對於文學界的爭論和風向確實不太了解。
果然是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崔道義搖了搖頭,給林朝陽講起了他所了解的情況。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情況也確實如大家所想的,風氣變得越來越開放,不少文藝界的重量級人士也在期間陸續回歸。
但任何風氣的轉變都不是一下子的,在各持己見的爭論之中,文藝界逐漸誕生出了兩個派彆惜春派和偏佐派。
惜春派主要以周、茅、巴、章、馮、陳等作家為代表,偏佐派則以王、林、劉、丁、賀等作家為代表。
雙方針對嗡嗡嗡結束後的文學創作是否應該真實地暴露和反映中國當代社會傷痕與現實以及是否應該恢複“十七年”主流文學的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
1978年1月,劉昕武的《班主任》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讓惜春派在與偏佐派的爭論中占據了優勢。
83中文網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