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不像後世物質那麼豐富,請客吃飯對於絕大多數人家來說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米麵油肉每個月都是定量供應,誰家也沒有多餘的,請客吃飯就意味著要從一家人的吃食裡分出相當一部分來給客人食用。
不僅如此,這個時候請客吃飯也同樣考驗主人家的廚藝和心思。
食材就那麼多,調味料也不像後世那麼豐富和觸手可及,如何搭配出一桌豐盛而美味的菜肴,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個難題。
林朝陽的手藝獲得了汪曾琪這個吃家的認可,另外兩個人就更不用說了,章德寧吃得太撐,這會兒正半癱在沙發上,兩眼發呆,進入了一種玄之又玄的境界。
汪曾琪對林朝陽的廚藝讚不絕口,又跟他交流起一些關於美食的心得。
在美食這方麵,汪曾琪屬於野路子,食性很雜,做菜也都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琢磨,而且還有癮,經常為了一道菜,能做上一天時間。
兩人聊到今天的那道豬蹄,汪曾琪教了林朝陽一道菜,叫鎮江肴蹄。
做法類似於南方的臘肉做法,鹽漬加硝,再放入容器以石塊壓住,到肉質緊實後取出煮熟,晾去水氣,即可食用。
“這麼做出來的豬蹄,瘦肉顏色殷紅,肥肉白如羊脂,入口不膩,再加點鎮江陳醋和薑絲,堪稱絕配。”
林朝陽被汪曾琪說的蠢蠢欲動,說道:“下回我按照這個方法做一做,你過來幫我嘗嘗看看味道對不對。”
一旁正發呆的章德寧突然說道:“帶我一個。”
“哪兒都有你,下回來帶糧票來。”林朝陽沒好氣的說道。
章德寧很想回敬林朝陽一句“我還不稀罕來呢”,可她的話到嘴邊,舌尖回味起剛才吃的那些美味,變成了:“帶糧票就帶糧票!”
一點骨氣都沒有。
汪曾琪三人在林朝陽家飽餐了一頓,充分驗證了李拓所說的話並非虛言,臨離開之際戀戀不舍。
尤其是汪曾琪,對林朝陽可以說是一見如故。
最後還不忘邀請道:“有時間到家裡坐坐,嘗嘗我做的菜。”
“好。”
又過了兩天,人文社給《賴子的夏天》舉辦的作品研討會如期在朝內大街166號的會議室裡舉行。
人文社派出了重量級陣容,由總編輯衛君怡和《當代》主編覃朝陽帶頭,還有《當代》的編輯榮世輝和祝昌盛。
作家方麵邀請到了汪曾琪、劉昕武、林津嵐和王濛,汪曾琪和劉昕武算是林朝陽的熟人,王濛也與林朝陽在全國優秀短篇獎授獎儀式上見過麵。
王濛的創作理念和風格在國內的作家當中一直算是比較時髦的,今天能受邀參與林朝陽的作品研討會也不算意外。
評論家方麵人文社邀請了向來對林朝陽作品讚譽有加的閻剛,之前他那一篇《:中國式意識流文學開創者》的評論文章一經發表便在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他創意性的提出了“中國式意識流文學”這個概念,得到了評論界和學術界的一致認可。
除了文學界和評論界的嘉賓,今天的研討會還來了兩位來自大學的學者,其中有一位還是林朝陽的熟人。
“子成兄,沒想到你今天也來了。”林朝陽見到洪子成,上來便握住了他的手。
兩人寒暄了幾句,汪曾琪又將林津嵐介紹給林朝陽。
林津嵐林朝陽是第一次見,但對於他的名字並不陌生。他在四十年代末便開始創作,早年曾憑借《春雷》和《灣島姑娘》在文壇嶄露頭角。
他擅長短篇創作,被評論界譽為“短篇聖手”,八十年代後老而彌堅,與汪曾琪被合稱為“文壇雙壁”。
林津嵐和汪曾琪是五十年代便相識的好友,關係莫逆。
汪曾琪給雙方介紹完之後不忘跟林津嵐重點強調:“朝陽的廚藝是一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林津嵐能跟汪曾琪成為好友,對於吃這方麵自然也是有著極大的興趣的。
聽著汪曾琪的話,他笑容滿麵,“那有機會我可得好好嘗嘗。”
“一定一定。”
作品研討會這樣的場合,剛才那樣的寒暄是少不了的。
等到研討會開始之後,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林朝陽端坐其中,看起來危襟正坐,實際上已經神遊天外。
舉辦作品研討會對於作家來說一種肯定,對於出版社或者是編輯部來說則是一種宣傳手段。
《賴子的夏天》由《當代》首發,下個月又即將出版,人文社在這個時候選擇舉辦作品研討會,宣傳是個很大的原因。
自四月份發表已經有近七個月的時間,在國內文學界引起的反響是轟動性的。
正所謂物極必反,嗡嗡嗡時期對於文學界長時間的壓抑導致了近幾年來國內文學界出現了一股洶湧的思想解放潮流。
在這種洶湧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衝擊下,許多人走上了一條反思、自新和重建的道路。
但有的時候過猶不及,過於反思和追求自由,反而讓有些人對於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變得不自信,甚至是到了唾棄的地步。
於是“崇洋”便成為了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