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反五反開始,國內的運動風氣越來越濃厚,不用說肯定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就不提這個大yj和人民gs化運動了,所以接下來要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
但是即將起風的條件還是存在的,這一點不能無視掉,領導要起風肯定也是有考慮的,現在要避免起風,問題還是要解決的,該怎麼解決?
陳晉提出了法製的建議,依法治國,儘快完善一批法律,強化執法機構,培訓專業的執法人員,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雖然效果肯定不如起風了一樣乾淨徹底,但是副作用肯定小很多。
其次就是外交政策。
實際上華夏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都是偏軟的,而且也過於追求完美,想要在國際上樹立很高的聲望和良好的聲譽。
實際上這是徒勞的。
鴉片戰爭前的華夏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話語權,那是因為雖然經濟結構很落後,但是經濟體量在國際上舉足輕重,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很大,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華夏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到個位數,說實話,全世界沒有人在乎華夏,在乎華夏人。
就在1965年,有一個國家就會發生慘絕人寰的排華大屠殺,華夏也無力阻止,最終數十萬華人被害,其中包括數萬名婦女。
如果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麵對漂亮國、s國和華夏三個國家,而且是漂亮國和s國共同打壓的華夏,理智的人都不會選擇和華夏交往而得罪世界兩大超級大國。
三個國家當中,漂亮國無疑是又有錢又有武力,影響力世界第一,如果不是必要,沒有人會得罪它,s國雖然差點,但好歹也是超級大國之一,身後還有一票小弟,有些和漂亮國關係不好的國家就和s國搞好關係,比如那些中東的窮國,也能撈到不少好處。
至於華夏,又沒錢又沒武力,和華夏交好撈不到什麼好處還會得罪兩大超級大國,有選擇的話誰會願意這麼乾?再說了,華夏的武力輸出能力太差,得罪了華夏,華夏也不會報複,所以更多的人會選擇踩華夏兩腳以取悅兩個超級大國。
但是華夏的做法就有些不理智了,沒有本錢又想當老大,自己扯旗站出來和兩個超級大國及其背後的陣營對抗,實際上是自視過高了,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必要去追求過高的國際地位。
就比如在非洲援助的某條鐵路(從1965年開始勘測,到1975年通車,全長1800多公裡,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華夏先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6萬,投入物資機械等83萬噸,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犧牲了69位援建人員),實際上完全是道德綁架,漂亮國和s國都覺得沒好處的事,卻找上華夏,還讓華夏出無息貸款,出技術,出人,最後呢,這條鐵路費了,這個國家在對華關係上也是出爾反爾,最終的損失誰承受了?華夏人民。
韜光養晦才是這個時候最科學合理的外交政策,練好內功,發展經濟,國家強大了,在國際上自然就有話語權了。
當然這個前提是陳晉這邊可以提供全方位最新最前沿的科學技術,能在這韜光養晦的時間裡快速發展。
兩位領導倒是很有信心,在他們看來,陳晉雖然不是科技方麵的專業人士,但是之前在科學研究方麵也有一些成果,就是創新中心裡的車用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技術,而且對前世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有了解,相信以華夏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加上陳晉的指點,華夏科技肯定能快速發展。
陳晉也是苦笑,兩位領導還真是自信,隻能以後加快研究進度,並且增加研究項目了。
因為國家的資金有限,他也隻能選擇一些見效快、成本低的科研項目,儘快投入生產產生效益,或者用於技術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