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農業之憂(2 / 2)

“嗯,你說嘛。”譚潤峰同誌含笑道。

陳晉思索了一下,開口道:“領導,必須承認的是,建國的時候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的現狀是第一、土壤沒有優化改造,肥力差,第二,灌溉水利設施落後,基本靠天吃飯,第三,農民缺乏農業技能,僅僅隻是會種地而已,第四,缺乏優良的農產品種子,第五,缺少化肥,第六,缺乏農業機械,以上原因導致我們雖然有大量的土地,但是沒有足夠的產出,生產效率低下,老百姓都吃不飽。”

“那麼,從建國到現在十五年了,這個現狀改變了嗎?”

“我認為有些地方有提高,但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比如國家集中建設了一大批灌溉水利設施,這一點很好,農民也接受了一些基礎培訓,但其他條件沒有什麼改變,所以我們的農村還會產出不足。”

“農業要實現高生產力,必須具有剛才說的七個條件,現在的生產大隊隻不過是把人堆在貧瘠的土地上做一些低效的勞動而已,所以可能有些地方自然條件特彆好,農民特彆勤勞,會出現高畝產的情況,但是大部分地方應該說農作物畝產會提高一些,但提高的程度不會太大。”

譚潤峰同誌思索片刻,歎了一口氣道:“華夏想要發展起來,怎麼就這麼難呢?”

語氣中的蕭瑟和鬱悶很是明顯。

陳晉勸慰道:“領導,國家發展也是有規律的,不能太著急,您看我們國家到現在建國十五年,剛建國那會兒是什麼環境?長達百年的戰亂,尤其是倭國人的入侵嚴重破壞了華夏的經濟,把大半國土打成了一片廢墟,這也是我特彆痛恨倭國人的地方,到現在我們能讓全國人民安居樂業,已經是很偉大的成就了。”

他這話倒不是僅僅為了安慰譚潤峰同誌。

要知道1949年華夏建國的時候,華夏國民經濟總產值為123億美元,人口5.4億,人均gdp僅有23美元——世界墊底(倒數第1),連寮國、緬國,還有已獨立的阿福利卡洲國家都不如,印國無論工業、交通(尤其鐵路、公路)還是人均gdp都遠遠把華夏甩在身後。那時候華夏連常見又簡單的火柴都不能獨立生產,更彆談有什麼工業了。

這是橫向比較,如果縱向比較,1949年同華夏曆史上的最高水平1936年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其中重工業產值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1949年,鋼產量僅15.8萬噸,煤3243萬噸,糧食萬噸,棉花為44.4萬噸,分彆比1936年減少80%、48%、25%、48%。工農業總產值中,現代工業產值隻占17%。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華夏既然努力發展經濟,又要應對外部的威脅,也走了一些彎路,但能發展到現在這樣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不過陳晉接著卻道:“但是,領導,農村、農業、農民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我認為應該要引起重視。”

“什麼問題,你說說看?”譚潤峰同誌問道。

“生產資料這一塊,包括優良種子、農業機械和化肥農藥,國家要加大投入,但東西不可能無中生有,今後國防科工局會加大這些方麵的研究,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以以貸款的形式先給農村集體使用,然後償還,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問題。”

“你覺得該怎麼解放農村生產力?”

“我認為,應該在實行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實行差異化發展,簡單地說,就是不能大家一擁而上全種糧食,一方麵從宏觀來說,地區經濟要講究差異化,有些地方適合種小麥,有些地方適合種玉米、紅薯、高粱,有些地方竹子多,要利用地區發展優勢,另一方麵從微觀來說,有些人適合乾農活,有些人適合養魚,有些人適合養豬,要用其所長。”

“要在堅持普遍公平的基礎上有一些差異化,按照正態分布,中間80%公平就已經很好了,最好的10%要表揚,最差的10%要處罰,這樣乾得好的人會乾得更好,乾得不好的人才會改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