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陳晉還沒有說的太透,因為他頭疼派遣到港島人員的待遇問題,但這其中最頭疼的不是普通的工作人員,而是那些演員、比賽選手的待遇問題。
相比那些工作人員差距幾倍的工資收入,這些演員、比賽選手的收入差距才是天差地彆。
按照港島的行情,如果拍的電影沒有撲街,演員拍一部電影的收入至少是幾萬塊錢,那就是工作人員的上百倍,如果電影票房很好,他們成了明星,那就要上十萬了,差距就更大了。
比賽選手也是如此,出場費、獎金相對如今華夏的工資來說,那都是天文數字。
如果他們的收入被國內的人知道了,天知道會不會捅破天。
尤其是在這個曆史節點。
曆史上不到兩年就起風了,起風雖然是譚潤峰同誌的決策,但絕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社會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爆出這些演員、比賽選手的天價收入,無疑是火上澆油,可能還會把自己給燒了。
現代人可能不會理解,當國內的老百姓知道港島那些電影明星有多少收入時心裡會有多大的不平衡。
就拿傑特李來說,一個根正苗紅的年輕人,身上的榮譽就不說了,他的乾爺爺更是經常出入大會堂的人,這樣一個人在知道了這種工資差距後的震動都無法承受,更不用說那些普通人了。
傑特李1982年主演的《少林寺》獲得了1.6億的票房,那個時候的票價一毛錢一張,放在後世那怎麼也得200億以上,然而作為主演的他最後卻隻得到了700塊錢的片酬。
沒錯,拍了兩個多月的電影,最後就是得到700元錢。
當時他雖然是電影主演,但工資卻是和其他內地演員、工作人員一樣的,都是每天一塊錢。
據他在有一次訪談中表示,當時拍《少林寺》係列電影第三部《南北少林》時,對當時港島和內地演員在待遇上的天差地彆很是意難平。
《南北少林》的導演是港島的劉家良,他從港島帶了一批武行過來,和傑特李等內地演員一起出演電影,傑特李他們的工資雖然漲了,但也才3塊錢1天。
但港島來的小配角每月的工資卻高達1.5萬元,而且兩地演員之間的其他待遇也是相差得太過懸殊,港島過來的演員吃得盒飯是京城飯店打包來的,而內地演員的盒飯就是隨便小攤買來的。
港島來的演員可以隨意進出京城飯店,而內地的演員們就算有錢,也沒有辦法進去,就算想買兩瓶可樂也買不了。
《南北少林》拍了十個月,拍完後港島過來的演員們,都嚷嚷著要回去買房,來了十個月已經賺了十幾萬了,而內地演員們才賺了幾百塊。
據傑特李自己說過,這也是後麵他一定要自己開電影公司的原因。
傑特李尚且如此,那些從內地派過去的普通工作人員隻會心中更不平衡。
“陳晉,你對外貿工作不熟悉吧?”萊諾夫人喝了一口酒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