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華文化獲得“射雕三部曲”電視劇改編權的消息,很快便見諸報端。
明報一係裡專攻娛樂八卦的《明報周刊》,對以自家老板為主角的新聞,倒是沒有如何渲染,隻是客觀地報道,隨著尚華文化出巨資,購得金庸作品的電視劇改編權,香江電視自製劇集將會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但明報之外的其他媒體,就不會如此中規中矩了,紛紛在報道過程中,冠以極具誇張的標題。
比如:
“百萬購射雕”,
“武林第一金筆無懸念”,
等等。
簡而言之,吹得沒邊了。
不管這些報道如何變著花樣地博人眼球,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尚華文化真特碼有錢!讓金庸逮到了名利雙收的機會。
對此,金庸忍不住吐槽:
草,我隻收到十萬塊!
還有,什麼特碼“百萬購射雕”,能彆漏掉“三部曲”麼?
……
於是,金庸特意打電話給高弦,抱怨道:“高先生,尚華文化想要造勢,無可厚非,但也不能把我推到前麵啊,現在我可是不勝其擾,連《鹿鼎記》都‘斷更’了。”
高弦語氣無比誠懇地道了歉,然後解釋道:“媒體上的炒作,並非出自尚華文化的本意。”
“我讓人調查了一下,發現是一名臨時工,湊巧得知了這一消息,因貪圖爆料費,而泄露給了記者。”
“對於這種不遵守工作紀律的人,尚華文化決不能容忍,我已經讓鐘景輝把他開了。”
“臨時工?開了?”金庸聽了這個解釋之後,頓時啞口無言。
為了安撫金庸,高弦專程再一次拜訪對方,帶去了《射雕英雄傳》的初步拍攝計劃,以及提前部分支付《射雕英雄傳》電視劇改編授權費的十萬元。
見高弦的態度這麼端正,金庸就基本相信了,自己成了尚華文化的廣告牌子,隻是一種陰差陽錯,並非高弦蓄意而為。
當看到《射雕英雄傳》的初步拍攝計劃後,金庸嚇了一跳,“七十集?每一集含廣告時間為五十五分鐘!還要到一本北海道拍攝大雪紛飛的外景……”
高弦擺出雄心勃勃的姿態,“尚華文化拍攝的這部《射雕英雄傳》,可是第一套由金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當然要精益求精。”
金庸聽得心花怒放,頓時芥蒂全消,當高弦告辭時,滿口答應,會以尚華文化董事的身份,積極參與賞花文化掛牌上市前的公關活動。
……
臨到年底,助長尚華文化聲勢的事情,可不是隻有金庸被當成廣告牌,比如,還有電影《香江淪陷》的上映。
《香江淪陷》是由尚華文化牽頭,多家機構投資出來的作品,因為檔期趕在了一個特殊曆史時刻,而格外引人關注。
三十年前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攻占香江,這裡的民眾開始了三年八個月的黑暗生活,而這正是《香江淪陷》的故事背景。
放到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的香江一九九零年代,《香江淪陷》隻是一部二級加一級的娛樂片,但在當下,卻能做到相當發人深省。
當然了,這個版本《香江淪陷》的二級加一級屬性,在大導演李漢祥的高明手法下,淡化了許多,包括胡錦在內的,那幾個從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借過來的女演員,為藝術獻身的強度還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