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這個時代後,高弦發現,當下的香江民眾,仍然記得三十年前,一本占領香江,所帶來的深重苦難。
僅從人口的角度,來審視這個苦難,一九四一年,一本占領香江前,香江人口為一百六十一萬;到了一本戰敗投降的一九四五年,香江人口已經銳減至六十萬。
這消失的一百多萬人口,哪裡去了?
其中的大部分,被一本的“歸鄉政策”,趕出了香江,以減少香江的糧食消耗。
戰亂當中的遷徙,凶險程度可想而知。
在路途上,不少家庭失散,或者被迫拋棄幼兒老人,或者餓死病死,或者被劫匪洗劫一空,淒慘無比!
僥幸留在香江的人,在被百般蹂躪的同時,還要麵對長期的饑荒。
從一九四二年開始,一本在香江實行定額配給米、麵粉、油、鹽、糖等日用品,每人每天隻可以買六兩四的白米;後來,連這六兩四的白米也供應不足。
其結果就是,香江市區街道上,幾乎每天都會收集到三、四百具饑餓而死的屍體,更不乏大腿肉被割掉的棄屍,細思極恐!
這些還隻是明麵上因為饑餓而死的不幸者,暗地裡各種無辜慘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三十年後,幸存到現在的香江人,每被勾起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曆時,都難免像內地人罵一句“一本鬼子”那樣,啐上一口“死蘿卜頭”。
這種現階段仍然存在的討厭感,在全部公映《精武門》的香江各大院線上釋放後,產生了讓人歎為觀止的票房佳績,以及難以估量的民間反響。
在香江電影大出風頭半個多月後,香江的電視台也坐不住了,BTV播出了外購自尚華文化的電視劇——《霍元甲》的先導片。
這下可了不得,民族情緒的熱潮,再次洶湧而起。
電視劇《霍元甲》的先導片裡,開頭就是霍元甲在用蠟燭擺成的“東亞病夫”方陣裡練拳,兔起鶻落,好看程度一點也不比電影差。
更為重要的是,尚華文化為電視劇《霍元甲》,正經八百地配上了主題曲。
……
昏睡百年,
國人漸已醒,
……
這裡是全國皆兵,
曆來強盜要侵入,
最終必送命,
萬裡長城永不倒,
千裡黃河水滔滔,
……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電視機,熒屏普遍很小,加上無線傳輸的電視節目信號,穩定性差,進而讓電視劇配樂的效果,十分突出,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的電視劇主題曲,膾炙人口,成為一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