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與羅輯在麵壁者研究基地忙活了小半年,時間也來到了危機紀元8年的新春佳節。
在過去的這小半年裡,各麵壁者部門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首先就是丁儀在可控核聚變取得的成就,可控核聚變途徑的最新論證方案報告已經提交給了PDC,這份報告對新聚變途徑的每個細節都做到了最新詳細的數據論證。PDC科學參謀團已經審核通過這份論證方案,並認為這是近幾年在理論上最接近成功的方案。
年後PDC即將對此可控核聚變途徑做試驗驗證,由於原有聚變裝置都不具備改造的基礎,隻能重新建造,同時也需要等汪淼的新型納米合金材料,全部完成預計還需要半年時間。
這是第一代可控核聚變,它使用的是氘氚聚變,它的缺點是氚製取困難,十分昂貴。自然界幾乎沒有氚的存在,需要人為的製取,它能讓人類的能源突破限製,但並不能真正服務於所有人類。
第二代可控核聚變是氘與氦3聚變,氘的獲取比氚容易太多了,而且海水中氘的含量也比較可觀,這才是我們理想的聚變方式,產生的中子汙染雖然有但也比較少。
第三代可控核聚變是氦3與氦3聚變,它甚至不會產生中子汙染,而且月球上富含大量的氦3,它是我們走出地球的基礎。
第四代……直到第六代實現氫氫聚變,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技術,但那是三體人都沒有掌握的技術。
若是三體人有這項技術,三體人估計隻要幾十年就能到達地球了,人類世界不可能有任何戰勝三體人的希望。因為氫氫聚變的原料隻要電解水就夠了,三體世界的水資源肯定是比較豐富的,也就是三體人也是具有無限資源的。
有沒有第七代、第八代、甚至更高級的聚變,答案是肯定的,理論上還可以可以讓碳矽等元素進行重聚變,也就是燒石頭(流浪地球中的重聚變發動機)。元素序列在鐵之前的元素都可以聚變釋放能量,但那需要的技術就遠不是現在可以暢想的了。
原時間線中,丁儀在研製第一代可控核聚變後,轉向了理論物理研究,尋找著在高能粒子實驗中擺脫智子乾擾的方法,但始終沒有任何建樹,絕望的他在76歲想冬眠去未來看看三體人的科技。
現在的丁儀提出的新聚變途徑,其應用潛力甚至實現第二代可控核聚變,新材料及工藝對可控核聚變是至關重要的,但這不是丁儀擅長的。
等技術驗證成功後,丁儀的任務自然會轉到高能粒子研究與量子遂穿的模型上,若是在量子遂穿的模型再取得突破,第三代可控核聚變也取得突破,人類的發展將前進一大截。
丁儀在第一代可控核聚變的突破上比原時間線提前了近4年。原本第三代可控核甚至是到了大低穀末期才出現的,也是這項技術讓人類文明從大低穀中走出來。現在看來這一時間也能大大提前,這樣也讓林森麵對未來大低穀多了一份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