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書院錄取通知書(2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5118 字 5個月前

書信是大伯狄元昌寫的,狄進稍稍看了一遍,就喜上眉梢。

兩個重要消息。

其一,他出名了。

至少在陽曲的上流階層,已經小有名氣。

因為那夜聚在龍泉寺外的一眾富戶,默契地將綁匪描述得多麼凶惡厲害,以證明自家的孩子能回來是多麼不容易,他這位擒獲賊人,營救人質的義士,自是“膽氣堅剛,明而能斷”的才乾之輩。

而那些沒有被綁架過的富戶,也就此舒了一口氣,並且樂於傳頌這份事跡。

其二,晉陽書院的入學順利通過了。

曆史上的書院萌芽於唐朝,那個時候官學衰落,受佛學禪林的模式和私學教授的傳統,書院開始誕生,但數目很少。

到了宋朝,書院開始如雨後春筍在各地湧現,等到了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更是將書院的管理,統一化、製度化。

到了後來元、明、清三朝,為了更有利於統治,朝廷乾脆將書院轉為官學,這也導致了書院的教育內容飛速僵化,不可避免地成為科舉製度的附庸。

可以這麼說,書院最具活力的朝代,就是文治大興的宋朝,而百花齊放的則是北宋,但那基本是範仲淹興學之後的事情。

今年是天聖三年,範仲淹三十七歲,還是一個地方上的縣令,但也為民請命,負責修堰工程,可以說是為官的積累階段,距離執教興學還有一段時間。

狄進享受不到教育進一步普及的待遇,想要地方上最好的教育資源,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學習回報,就得入頂尖書院。

現在終於如願以償。

對此狄元昌並未居功,認為是狄進此次破案緝賊的功勞,外加狄氏本身的名門餘威,使得晉陽書院樂意接受他這位學子,甚至於在束脩方麵都要求很低。

彆的學子一年要三百貫,狄進隻需象征性地給個五十貫。

雖然信中沒有寫的如此直白,但狄元昌透露出來的對比,還是讓狄進有些咋舌。

鬨了半天,如果他沒有去搞一筆酬謝,就算自己能入書院,也交不起學費?

當然,現在有了信件後麵附著的薦書,隻要去監院郝慶玉那裡麵試走一個流程,第二日就能進書院聽學了。

這樣的條件,讓狄元昌愈發確定這個侄子前途遠大,將來會振興狄家,信中殷切期盼之餘,也希望多多走動。

狄進知道,若不是自己以前生性孤僻,現在依舊是個宅男,整日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些族親摸不準態度,恐怕早就登門拜訪,聯絡感情了。

不過這樣也好,除了姐姐外,他確實不想跟那些同輩的兄弟姐妹往來應酬。

倒不是狄氏門風不好,恰恰相反,由於當年狄仁傑的某個兒子殘忍無道,讓老百姓推倒了給狄仁傑立的生祠,“貪暴為虐,民苦之,因共毀其父生祠,不複奉”,狄氏此後就一直重視門風家教,絕大多數子弟都安分守己,諷刺的是,這或許也是他們在前朝沒有掙下偌大家業的原因。

狄進對此倒是看好的,隻不過和那些循規蹈矩的堂兄弟們實在沒什麼共同語言,就跟他前世過年走親戚尬聊,何必呢?還不如一個人練武省心!

珍而重之地收下錄取通知書,狄進寫下一份回信,讓書童帶給大伯狄元昌,然後回到書房,開始進書院的準備。

“是了,我也得雇一位書童,否則許多事還真的不方便……”

正琢磨著呢,狄湘靈敲了敲書房的門,走了進來,也遞過來一物:“這是拜帖!明晚雷老虎要親自登門,以謝救女之恩,但酬金的方麵,有所變化……”

狄進奇道:“耍賴不給錢?”

狄湘靈麵露古怪:“恰恰相反,雷老虎已經放出了話,此番能救得愛女平安歸家,都是我倆之功,他願以萬貫謝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