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雖然看出了溫大夫有些問題,但由於缺乏房契的線索,並不知背後的全部真相,對於胡娘子並沒什麼額外的同情之意,隻是有些忿忿:“這劉氏兄弟窮凶極惡,最終自食惡果,果然是如你書中所言,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狄進沒有接話。
公孫策見對方不上鉤,忍了忍,終究沒忍住:“仕林,你這蘇無名的第五卷,準備何時出?”
狄進理所當然地道:“自是等到科舉之後。”
公孫策一滯:“你一向是苦讀進取的,但現在正是京師對《蘇無名傳》最為好奇的時刻,不少人傳你揮筆一書,令京師最囂狂霸道的外戚之家,跌落塵埃!”
狄進搖了搖頭:“之前說我不務正業,自食惡果,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打擊外戚的英雄,話都由這幫人說儘了……”
公孫策笑道:“這不說明他們服軟了麼?前據而後恭,何等可笑!”
不得不說,這位是會嘲諷人的,狄進心裡想著那群人扭曲的嘴臉,也不禁笑了笑,主動道:“若無明遠兄這位伯樂,此書恐怕也不會刊印,這已經寫好的四卷,自是交由文茂堂出版。”
公孫策對於這段經曆也頗為得意,拱手一禮:“那我便卻之不恭了!”
《蘇無名傳》前兩卷的雕版已經出爐了,緊趕慢趕,卻又沒有降低質量,試印了幾冊,效果頗佳,現在之前暗暗說他敗家子的掌櫃,恨不得把他供起來。
毫無疑問,能搶在熱點時期,獨家刊印市麵上熱度最高的書籍,這對於任何一家書鋪,都是千金換不來的好機會。
不僅是書冊售賣的大利潤,關鍵是能抬高文茂堂在京師書坊的地位,在文教大興的國朝,實在太重要了。
對於狄進來說,他想繼續寫第五卷、第六卷,其實也完全沒問題。
之前借鑒的內容主體,是清朝時期的《狄公案》,作者不詳,裡麵不少情節,明著罵武則天提拔的黨羽,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暗諷的自然是慈禧太後。
那些情節被狄進刪的七七八八,因為一旦寫出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罵劉娥的,問題是劉娥也不是慈禧啊,就目前來說,人家執政治國,令朝野安定,政局平穩過度,有大功於社稷,隻因為性彆問題就陰陽怪氣,顯然完全不合適。
所以狄進刪刪改改後,無縫銜接《大唐狄公案》,這部後世相對更有名,是一位外國人寫的,荷蘭的外交官,叫高羅佩。
此人極為精通中國文化,語言考究,文筆優美,古文詩詞信手拈來,後世狄進第一次看的時候,萬萬沒想到這會是外國人寫的,而其中的不少篇章,還都是高質量的佳作。
順帶一提,《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本流傳於世界各國,創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使得外國人對於中國的名偵探第一印象就是狄仁傑,名聲倒是要遠遠超過包拯和宋慈,不過由於九十年代《包青天》在東亞各國的火熱,東南亞那片自是更熟悉包公。
言歸正傳,狄進本來自己就能創作,又有參考資料,他想要出書,多的不說,再出個四卷完全沒問題。
隻是現在並不缺錢,名氣相較於目前的身份很高了,過猶不及,還是先穩一穩為好。
倒是前麵四卷,既然已經在小規模範圍內流傳出去,藏著掖著沒必要,狄進同樣希望,通過公案話本的傳播,推廣自己的斷案理念,為後續作鋪墊。
公孫策此行雖然沒能催更成功,卻為自己喜歡的作品能為更多的人欣賞到,覺得頗有成就感,愉悅地離開了。
而狄進稍加思索後,開口道:“接下那位張內官的拜帖,其他的推了吧。”
林小乙依言去辦。
僅僅一日後,張茂則就登門拜訪了,相貌清秀,衣著簡樸,言語更是謙卑:“小人見過狄郎君!”
張茂則今年其實才十三歲,跟林小乙、劉永年一般年紀,比起狄進小三歲,後世就是個初一學生,但不知是宮中的營養沒有虧了這些內侍,還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更磨練人,行為老派,舉止得體,待人接物已完全是成年人的模樣。
狄進確實好奇對方來意,說話也不雲遮霧繞,反倒是開門見山:“不知中貴人來此,是宮中哪位貴人有了吩咐?”
張茂則稍稍抿了抿嘴,回答道:“是官家!官家對狄郎君所著的公案傳奇十分喜愛,特讓小人來詢問,後續是否還有?”
狄進麵露幾分怪異,一個兩個都來催更是吧,這可不能慣著,不假思索地道:“請中貴人替我稟明陛下,進為趕考士子,如今正一心備考,恐無餘力分心於話本……”
林小乙聽得心砰砰跳,皇帝要看書,公子居然拒絕?
張茂則倒是沒有多麼意外。
由之前的案子可見,這位不是幸進邀寵之臣,不然不會忤逆執政太後,讓劉府真相不可遮掩。
那麼為了科舉,拒絕為皇帝寫話本逗樂,是完全正確的事情,士林稱頌的就是這種品德。
但就在張茂則準備行禮離去,將這番話語原原本本告知官家之際,狄進想了想,又來到桌邊,拿起一遝稿子:“我這裡倒還有些此前寫下的殘稿,中貴人需要麼?”
張茂則一怔:“殘稿?”
狄進微微點頭:“另一部作品的,隻是寥寥十幾篇段落,並未有實際情節,也並不有趣,但我以為,它的價值要遠超任何傳奇話本,隻是合不合陛下心意,就不知了!”
請訪問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