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長也沒攔著,拉了林大山,認真為他解惑,算是代遠在北茅的師兄儘責。
林家這邊,也沒有先前那般不舍,畢竟林華如今還在興州呢,而且林華同孫家玲瓏定了親,孫家也算半個自家人,對林安幾個自然也會多有照應。
但話是這般說,嬌嬌和馮氏還是忙了一日,給林安幾個準備他們平日喜歡的吃用之物,連同趙三生和
顧天澤、周棟,都得了一份,又塞滿了四輛馬車。
趁著清晨涼爽,周山長帶隊,辭了京都回嶽麓去了。
京都通往興州的路,才修了一個多月,不過二百裡,馬車一日多就走到頭了,但還是讓眾人切實感受到了便利舒適。即便自認讀書科舉才是正途的周山長,也難得正視起格物之學的重要性。
畢竟,讀書科舉做官,為的是牧民一方。但格物的魅力卻是從實際為百姓謀福利,謀便利。
相信,隨著水泥路越修越多,以後也會越來越多人重視格物之學。
而林安和趙三生幾個,一路走也一路把腰板拔得筆直,為家裡驕傲不已。
而這會兒,糧囤村外也是越發熱鬨起來。因為最早一批順著水泥路,到京都走動的北茅鄉親已經到了。
即便這裡是大越京都,世家多如牛毛,但提起林家,大半人都清楚,於是很容易,眾人就尋到了糧囤
村外。
茶館和飯館裡,本來騎車出來溜達的公子哥,或者坐了馬車過來給山神上個香,順便在灑滿林蔭的水泥路上跑兩圈兒解解暑。
到了糧囤村外,下車吃個冰棍兒,或者喝碗涼茶,若是餓了就叫盤餃子,兩樣小菜,墊墊肚子自然更好了。
聽得北茅鄉親有過來拜訪的,在田裡轉悠的老爺子和林大海父子都迎了過來。
即便林家如今有爵位在身,踏上了權貴階層,但北茅是根本,而且當日落難,北茅鄉親可是儘所能的護持他們一家,這份真情太過可貴,林家無論如何也不能忘了。
老鄉見老鄉,說不得都是兩眼淚汪汪。
老爺子喊了鄉親們回家去歇息,吃飯,但鄉親們卻是不肯。
他們之所以上京,一來是惦記看看林老爺子等人,二來也是有事要處置,或者探親訪友,不一而足。
這會兒,又是這麼多人,就不肯進去過多打擾。
林老爺子也沒有勉強,招呼眾人進了飯館,白生生水靈靈的餃子煮出來,一人一大盤,小菜三五樣,美酒倒一碗,說說這一年北茅的大小事,京都的新鮮事,邊吃邊喝,也是分外熱鬨。
待得吃飽喝足,家裡的西瓜又送了過來,一人再啃一塊西瓜,至此就是十足的圓滿,再沒有遺憾了。
太陽西斜,眾人紛紛告辭,老爺子也紅著臉膛回家去了。
很快,胡天明就傳話告訴飯館,但凡北茅來人,一人都有一份餃子一碗酒,以免老爺子等人進城不在家,慢怠了北茅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