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村人們都是害羞,隻看熱鬨,不肯下場。
後來,居然還是村裡的婦人們第一個拿起了扇子,她們平日常在城裡走動,做些小吃生意,說話行事不扭捏,也更大方。
鑼鼓敲起來,彩色的大扇子揚起來,就是再冷清的人,這會兒也忍不住咧開了嘴。
這般,沒幾日,扭秧歌的隊伍就擴大到了整個村子。
手腳靈活的老人下場扭一會兒,愛說愛笑的爺們兒也來一段,淘氣的小子們就更彆說了,蹦躂的腦門都是汗珠子。
偶爾,跳累了,坐下來歇歇,還有說書先生來一段故事,日子簡直不要太歡樂啊。
日出忙碌,三餐飽足,日落還能扭秧歌,聽故事,空閒塞得滿滿,也就沒人說閒話兒,琢磨閒事兒了。
外村有人聽說,隔著老遠聽聽熱鬨,也是心癢癢,但天黑之後,糧囤村就不能進外人了,也隻有羨慕的份兒了。
這樣的熱鬨中,日子劃過了半個多月,關外的捷報不停的傳,最後西征軍把四國聯軍徹底打散,戰線推出五百裡,這才上奏折,請求班師還朝。
朝廷自然是立刻就答應了,於是,三皇子就要回來了。
朝中,文武百官簡直好像熱鐵板上的老鼠,上躥下跳,生怕在這樣的時候,動作慢了,撈不到好處。
連帶著,京都內外的百姓們都是不得消停。
特彆是北茅到京都之間大路旁的村落,幾乎要日日清掃路麵,甚至灑水清洗,真是隻差用舌頭舔一遍了,恨不得一粒灰塵都不準許有。
百姓們免不得有些怨言,畢竟田裡的莊稼正是定漿的關鍵時刻,日夜都要輪流放水,不容有失。
為了西征軍回歸,難道還要舍了即將豐收的莊稼嗎?
不說外邊如何鬨騰,糧囤村裡是一如往日的安寧美滿。
這般,眼見八月十五要到了,中秋佳節,點心鋪子的月餅禮盒已經賣瘋了。
糧囤村裡,雖然老太太和大夫人不在家,但今年依舊是滿村婦人跟著嬌嬌親手烤月餅。
烤出的月餅,要走禮,還要分給村裡各家,城裡所有買賣人手的福利。
就是豬舍那邊也開始選了膘肥體壯的大豬,統一養起來,隨時預備送它們去閻王殿,滿村分肉過節了。
就在這樣的時候,三皇子終於從關外趕回,隻帶了一千精兵,其餘西征軍要在含山關整頓,等待朝廷的命令。
畢竟這麼十幾萬人不能都帶到京都附近,萬一有異心,豈不是瞬間就把京都攻占了。
明德帝沒有出宮,但文武百官,無論是想要巴結也好,被迫也好,總之,差不多所有人都出城迎接三皇子凱旋。
一時間,三皇子簡直風頭無人能比。
京都裡的世家更是捧場,舍糧舍物甚至是滿街散錢,慶賀三皇子大敗四國聯軍。
糧囤村和學院,還有狼頭村作坊,自然是無人去捧場的。
但城裡消息依舊源源不斷傳來,百官親迎,三皇子騎馬佩刀進宮,明德帝激動淚流,皇後親自捧酒,林林總總,好似眾星捧月般。
林家人是不喜歡聽到這些的,畢竟對三皇子沒什麼好印象。
當然最重要的是考慮夜嵐的想法,生怕他暗自傷心,畢竟若是他沒受傷,這些榮耀都應該是他的。
但如今,人人都在讚三皇子勇武,又有誰提起滅南夷,滅蠻人王城,殺得四國聯軍敗退關外千裡的,曾是他這個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