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知道他怎麼說嘛。他說李宇現在的實力非常強,在我們三個勢力之中是最強的。
甚至是大明和韃子加起來都不一定是李宇的對手。
而李宇就像懸在我們頭上的利劍。隨時就能夠斬下來,所以為了生存,他覺得他想要和我們大明一塊去對付李宇。
我當時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感覺比較荒唐,李宇畢竟是我們大明的人怎麼可能允許他胡說八道,所以我就嚴詞拒絕了他。
不過我感覺還是非常有必要把他們來的目的和皇上你說一下。”魏藻徳表現現在有些驚恐,不過描述事情一點也沒有落下。
至於說那些添油加醋的話,他也沒有去說,他們知道崇禎對於李宇心中一直有個刺,隻要自己提點上來崇禎就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所以他決定不把自己放在李宇的對立麵上。
而至於說是這樣做而隻是崇禎而已,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萬一到最後自己衝鋒在前,這些人根本不給力,那自己可就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受苦的可就是自己了。
“這些韃子真的是無恥,他們明知道李宇是我們大明的英雄,這不是挑撥我們和李宇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當麵去對付李宇,這樣一來使得我們兩敗俱傷。
到最後他們韃子再漁翁得利。
而這個時候卻是我們消滅韃子最好的時間,既然吳三桂那邊的實力不足,還不如讓李宇直接將他們消滅了呢。
畢竟留著他們還是一個禍害。我們大明這麼多年受到打擊的威脅。好不容易出了一個人能夠打敗韃子的人,怎麼可能自己人對付自己人。
我看他們這些韃子太異想天開了。”孫傳廷聽到魏藻徳的話之後,馬上怒斥道。
要知道在他的心目中,他對於韃子可是非常痛恨的。
他一生都在為覆滅韃子而去奮鬥,要知道以前的時候韃子給大明帶來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同時也使的他們軍民傷亡慘重,如果不將韃子消滅的話。難解他心頭之恨。
在他心目中能夠將韃子徹底消滅,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
那個時候大明在韃子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他也隻能夠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沒有任何的辦法。
隻能讓事情向著壞的地方發展。
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出來一個李宇將韃子打的落荒而逃,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而李宇雖然說對於大明不是那麼的忠心,但是在對付韃子上卻沒有絲毫的手軟。
這就證明著他不會勾結韃子,也不會成為大明的奸臣,所以在他看來李宇是值得信任的。
隻要他能夠打敗韃子,其他的事情再有毛病,他都可以是容忍的。
所以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願意和李宇打好關係的理由。
雖然說有些事情在崇禎看來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孫傳庭看來卻實並不排斥的。
畢竟雙方代表的利益並不一樣。所以現在聽到韃子又要挑撥他們內部的關係,這當然要孫傳廷怒不可遏了。
如果真的按照魏藻徳說的這樣進行下去,最終的結果隻是讓韃子用得利,我們大明的百姓又要陷入到戰火紛飛的地步了。
那樣的情況可不是孫傳庭想要再次見到的。
而溫體仁聽到魏藻徳和孫傳庭的話之後,他則是老神在在的在一邊,根本就沒有對他們兩個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一下。
因為到現在崇禎還沒有任何表態的。作為內閣來說,一定要順著崇禎的意思去做。
他也知道這件事情最終的決定權在崇禎那裡,他們也隻有建議的權利。
這是看最後崇禎怎麼決定好了,而他站在崇禎的角度來看的話,和韃子合作對付李宇,對他們大明皇朝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這樣實力能夠和李宇之間持平,不至於被李宇短時間內給消滅掉。
而以前的時候雖然李宇沒有反叛的動靜,但是李宇已經有具備這樣的實力了。
再發展一段時間的話那他們大明根本就不
是對手,但是現在加上韃子不會就不一樣了。
隻是說如果他們這樣做隻會授人於柄,而且更激發李宇的叛亂。
所以這件事情如果要做也要十分的小心,不能夠授人以柄。
另一方麵他當然對於韃子也非常痛恨,如果說崇禎選擇和韃子合作的話,他也會怒其不爭。
畢竟隻要是個大明的人對於韃子都沒有任何的好感。
隻是說他的身份在這裡不容許他去做出這個決定,要不然最後崇禎會把最後的黑鍋扣到他的頭上。
那個時候如果李宇失敗了的話,或者是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了,那最後承認肯定會把他拉出去背鍋。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溫體仁就不說話了,讓他們自己去找崇禎。
而魏藻徳則是代表和談的一派,所以他坦然傾向和韃子去合作,而孫傳廷代表軍隊一方他們和韃子之間的仇恨已經解不開了。
這個時候如果崇禎去和韃子去合作的話,隻會讓他威信掃地。所以雙方之間可是想吃不消的。
而崇禎聽到了他們兩個的話之後也有些頭疼,當然了,如果按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三家現在並組而立,最起碼能夠很長時間一段保持和平狀態。
但是他也非常的記得李宇比韃子還厲害,畢竟李宇起來的速度太快了。
而韃子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到這個程度,對於大明才構成這樣的威脅,而李宇的短短幾年的時間,成長到可以隨手將韃子都覆滅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