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徽和荀康所料,臘月2十6,海陵郡太守陶定親自押解了百餘名當地地痞惡霸前來淮陰。並且稟報了海陵郡執行‘嚴冬’行動的詳情。李徽在大堂上接待了他。
陶定3十多歲,相貌堂堂,風度翩翩。李徽早從荀康口中得知陶定的背景。他倒不是依附於什麼大族的人物,因為他廬江陶氏本就是大族。
陶定的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晉功勳之臣陶侃。李徽曾從謝安口中知道1些陶侃的事跡。因為謝安曾拿陶侃和李徽做過對比,並且談及陶侃,謝安言語之中滿懷敬意。
廬江陶氏也不是什麼大族,而是寒門小族。陶侃當年投身行5,8王之亂時得荊州刺史劉弘賞識,領軍平叛。永嘉南渡之後後投奔琅琊王司馬睿,授荊州刺史。當年蘇峻祖約之亂時,大晉麵臨國滅之危時。陶侃於荊州起兵,聯合江州刺史溫嶠組成西方,會同庾亮等人平叛成功,成為了大晉社稷功勳之臣。
因平叛有功,陶侃1度被授予侍中太尉,征西大將軍之職,兼都督荊州等7州諸軍事,加封為長沙郡公。
能達到這個高度的,在大晉便隻有後來的桓溫了。這之後陶侃平江州之亂,收複襄陽,經營巴東,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讓人意外的是,陶侃在鹹和9年突然宣布辭官歸隱,將手中權力全部歸還朝廷,令世人震驚側目。要知道,那時候的陶侃除了庾氏之外,已無人可同他抗衡。庾氏以外戚身份在內掌權,而在外,便是陶侃1家獨大。
這種情形下,陶侃突然辭官歸隱,舍棄1切權力,1時令世人崇敬之極。陶侃去世之後,朝廷追贈大司馬。
謝安當初談及陶侃之時,言語中充滿了欽佩和敬意。不過,在李徽詢問為何陶侃會突然辭官歸隱,而非繼續為大晉效力之時。謝安隻淡淡1笑說道:“人各有誌,不能強求。居高位而能急流勇退者,是為智者。陶公拂袖而去,不留戀功與名,此乃我大晉名士之風儀也。淡泊名利,歸於田園,事了拂衣,何等瀟灑。”
李徽當時深以為然,但之後,李徽卻覺得謝安也許沒有說真話。事情或許也並非是他說的那樣。陶侃固然有能放下1切的魄力,但並非是功成而身退。當時的大晉可還並非穩固。大亂之後,陶侃不應該就此退隱。這裡邊必有緣由。
李徽認為,陶侃定然也陷入了被猜忌之中。寒門小族出身的陶侃本就和世家大族格格不入,完全憑借努力才有了那樣的地位,那必是會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擠的。
而陶侃也不是桓溫那樣的人,並無野心,所以感受到排擠和不好的言論之後,陶侃冷了心,索性辭官歸隱,不受那個氣了,任由世家大族折騰去便是。
當然,這是李徽自己的猜測,未必便是事實。但是,陶侃這舉動明顯不合常規,李徽自認為必是有這方麵的原因。
得知海陵郡太守陶定是陶侃的孫輩,其父便是陶侃第5子陶旗。而且李徽又想起了尚未出生的陶淵明便是陶氏家族後人時,李徽其實還挺想和陶定認識認識的。自己畢竟是靠著陶淵明的兩首詩才能在中正評議之中過關的,倒像是欠了陶家1份人情。
所以,‘嚴冬’行動如果自己率軍去海陵郡行事,萬1牽扯出這位陶定的話,李徽還真不太願意去革他的職,抄他的家。這也是李徽決定讓海陵郡自行發動嚴冬行動的原因之1。
不過,陶定給李徽的第1印象除了外表風度還不錯之外,於感覺上卻並不令李徽感到舒服。此人或許自認為是出身名門之故,在李徽麵前看似恭敬,然眼神之中的倨傲卻令人不快。
這種眼神李徽看得多了。曾幾何時,在大族貴胄眼中李徽都看到過。那是大族對寒門小族的自然流露出來的優越和不屑。
彆人如此,倒也罷了。陶定如此,李徽卻不太高興。因為陶侃本就是寒門小族出身,陶定當知家族底細,他豈能也流露出這種倨傲的神態來。
李徽不在乎彆人的眼光,但陶定不能。
陶定向李徽稟報了海陵郡嚴打行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