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陸四章 變化(1 / 2)

代晉 大蘋果 3958 字 1個月前

8月仲秋時節,淮陰城北城街市上熙來攘往,人頭攢動。

自7月淮陰南北城之間的城門永久開放之後,南北隔牆又新開1門,百姓可自由流動。整個淮陰城成為了1個真正合2為1的城池。

今日是城北北市開張的日子,百姓們紛紛前往北市遊逛,想看看北市和南城街市有什麼不1樣的東西。果然,北市沒有讓他們失望,偌大1片廣場,上百家鋪麵,裡邊琳琅滿目,全是從京城和南方各地運來的上好綾羅綢緞,各種精美商品。衣食住行玩無所不有。

有意思的是,北市支持以物換物。以自家出產的米麵油料,或者飼養的豬羊雞鴨,瓜果菜蔬等物,在北市飛錢莊設立的典當之處以市價兌換錢票。便可憑錢票在北市所有商鋪購買商品。這讓手頭拮據的百姓們也有了消費的可能。

今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官府又免開荒和複耕土地的稅收,在統1發放鐵製農具,牛馬騾驢等耕地所用的牲口,以及優惠政策的激勵之下,今年淮陰郡百姓確實得了大實惠。

夏天稻穀揚花的時候,徐州刺史李大人帶著1幫人推廣了拉繩授粉之法,稻穀增產了不少,當真是令百姓們驚喜。

1方麵增田增產,另1方麵減稅減負,此消彼長,帶來的效果是極為明顯的。仿佛在很短的時間裡,百姓們都能吃飽飯了,甚至還有餘糧了。

而更大的變化還不在於此。即便是淮陰郡的普通百姓,也感覺到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6月中開始,淮陰城的百姓們便經常看到1群群衣衫破舊,麵有菜色的百姓出現在街頭。他們拖兒帶女,麵露興奮又迷茫的神色,走在淮陰城的大街上。

好事者1問才知,他們是從北邊下來的。是來徐州安家的。

這些人本來數量還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越來越多。他們也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碼頭上有北方來的人做工,村莊裡有北方來的百姓落戶。他們被允許複耕開荒,落地生根。

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原本徐州軍兵馬不多,現在卻經常能看到他們在城北新平整的大校場上訓練。大夏天的1個個曬得油光黝黑,紅的像是煮熟的蝦米。

之前即便發布了招募令,本地前往參軍的徐州百姓也寥寥無幾。甚至有本地百姓前往參軍還被拒絕。理由是家中獨子者,或者即便有兄弟卻殘廢無力勞作者不得參軍。

徐州本地的兵馬也從沒有過這樣刻苦的訓練過。

消息靈通人士傳達的小道消息說,那些正是北邊來的青壯百姓。在優厚的落戶政策和豐厚的軍餉待遇之下,這些青壯正是從北邊回來參家徐州軍的。

更進1步的消息說,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徐州軍招募4千多青壯人力。而偷偷跑來南下落戶的百姓數量多達兩3萬之多。

這麼多北邊的人南下徐州落戶,這讓本地百姓甚至都產生了危機感。覺得荒田荒山都要被這些人開墾占有了,所以本來打算混日子不肯多種地的本地百姓也開始緊張起來,開始主動開荒墾荒了。畢竟淮陰郡所轄之地,水多地少。

另外的變化便是,淮陰街頭明顯熱鬨了起來。這得益於人越來越多帶來的變化。各家店鋪的生意也變得好做了起來。1些小吃麵館飯鋪什麼的都開始爆滿。本地商賈和大族開始擴大生意,再開分鋪,以迅速適應這種變化。

人雖然多了起來,但是似乎工作更多。到處都貼著招幫工,招夥計,招人力的告示。是個人都能找到1份活乾,當然工錢不1。

不光是因為城裡的商賈鋪子生意擴大所需的人力,許多各種各樣的作坊也紛紛開始建立起來。比如城南5裡坡荒丘下開辦的燒炭作坊,據說是李刺史命人開辦的,開了3座窯口,專門燒製木炭。光是這3座炭窯便招募了上百人。

雇傭燒窯的窯工倒也罷了,居然還雇了1些老弱婦孺去做工,專門將燒出來的木炭磨成粉,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木炭取暖不都是1塊塊的燒麼?磨成粉難道還能做炭餅吃不成?

碼頭上的修造還在進行,船塢挖了1座,還在挖第2條。碼頭也在修整,湖邊船隻泊位在修造,以及碼頭上大量的房舍在建造。許多百姓有空閒便去做工,做1天給1天工錢,最多的時候有45百人同時在碼頭乾活。

修造船隻的作坊裡,船工和木匠已經開始修造船隻。本地漁民船免費檢修1次,修補漏洞,更換破舊的船板。人工不要錢,隻算工本。

7月裡開始,每日都有百餘名水軍在湖麵巡邏,以防有事發生。用的是3艘從南方弄來的大船,可以裝載3十多名士兵的那種運貨的大船。

城裡新開的作坊便更多了。徐州衙署開辦了十幾個作坊,修打農具的,打造兵器的,製作盔甲的,澆築1些奇怪的圓筒鐵管的。在西城城門內集中開辦,成天煙熏火燎,打鐵聲叮叮當當不絕於耳。

西城內,開辦了多家製作食物的作坊。據說是在製作1種乾糧。將麵粉炒熟之後,加上1些烘焙的菜蔬混合之後打包。將白米加上油脂和鹽煮熟之後用木榔頭敲的又密又黏,之後切成1條條的曬乾,做成乾巴巴的米條。將各種菜蔬烘焙糅碎之後加入乾肉肉脯混合在1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