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下麵的火焰熊熊的燒著,鍋裡麵煮的咕嚕咕嚕響。 李財揭開鍋蓋,吹了吹冒出來的水蒸氣。 “好了,可以吃了。趕緊拿碗來!”李財大喊道。 早已經等候多時的趙峰他們急忙拿著碗,來到李財的麵前。 李財從他們的手中接過碗,一個一個的打上。 餃子很多,足夠這些人吃。 李財一手端著裝著餃子碗,一手端著裝著醋的碟子。 坐在院子的桌子前,李財蘸著醋,吃著餃子。 李財給餃子中放的油很多,趙峰他們吃得滿嘴流油,狼吞虎咽。 李財的手藝沒得說,香味在院子上空久久無法消散。吃完李財就想出去走走。 看著自己身上毫無亮點的衣服,李財隻能罵罵這個該死的世道。 李財帶著自己的表哥和趙鐵牛在街上晃蕩。 至於李三娃,這小子這幾天和周燕燕眉來眼去,估計要不了多久,就該辦喜事了。 雖穿著普通,但一張清秀的臉龐,依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普遍營養不良的古代,長相能說明很多事情。 李財所在的街道叫做通濟門大街,位於皇城的西邊,由北到南,一眼望不到邊。 在北邊,和西皇城根大街相連。 整條街道接為一體,全部由青石板鋪成,街道上的行人衣著要比其他地方好上不知道多少。 能住在這裡的人,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貴的存在。 李財的一雙手放在腦後,悠閒的走在街道上。 街道兩旁的商鋪甚多,洪武初年,朱元璋往應天府遷移了大量的商人,這些商人也促進了應天府的繁華。 可是,李財都將整條街道走了一個遍,也沒發現哪家商鋪出租。 無奈之下,李財隻好回家。 不像之前,今天李財就這樣大大咧咧的走在大街上,毫無顧忌。 行至中午,李財來到了一家麵館門口。 在江南魚米之鄉,一個麵館屬實少見。 正是飯時,吃麵食長大的李財帶著趙峰和張鐵牛他們走了進去。 剛走進去,陳鬆就愣在了麵館門口。 一個熟悉的身影正坐在麵館中央的桌子上,一手拿著筷子,一手拿著蒜,一口麵一口蒜的吃著。 李財看到這人,急忙轉過身子,準備離開。 好巧不巧,在轉身的時候,這人剛好看到李財。 “怎麼,看到俺就要跑?俺是吃人的怪物嗎?有那麼怕嗎?” 聽著身後響起的聲音,李財一臉無奈的轉過頭,換上笑容。 朱棣馬上拉著李財坐下。對著朱棣旁邊的中年男子拱拱手,就算行禮了, 叫住李財的人不是彆人,正是朱元璋。 也就是朱元璋才能如此接地氣,後世之君,有哪個像朱元璋這樣,願意吃這種飯食? 叫住李財的人不是彆人,正是朱棣。 李財笑嗬嗬的來到朱元璋的麵前,正準備喊老先生,朱元璋便做出了一個噤聲的手勢。 “來,做俺旁邊!”朱元璋拍了拍自己旁邊的凳子。 雖然詫異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李財還是不得不坐在朱元璋的旁邊。 “吃麵?”朱元璋問道。 “北方人就喜歡吃麵,肯定吃麵啊!”李財說道。 “原來如此,俺是淮右子弟,沒去過關中,不太知道關中的習俗!”朱元璋咽下一口麵,說道。 李財解釋道:“關中人以麵食為主,風俗習慣和江南大相庭徑。” “告訴老板,再來一碗麵,就按照俺吃的這個來!對了,順便再來幾頭蒜!”朱元璋側過身子,對著坐在旁邊座位上的侍衛說道。笑嗬嗬的來到朱元璋的麵前,正準備喊陛下,朱元璋便做出了一個噤聲的手勢。 “你就是徐州府的這次會員李財,那首《臨江仙》就是你做的”朱元璋對著李財說道。 李財尷尬的看著朱元璋,尷尬的點點頭,說道“小生經年二十有二,也是曆經人間的甜酸苦辣,看見過世間的不公,女兒剛出生娘子也就去世,自己帶著女兒一邊混日子,一邊讀書,那天燕王要求我做一首詩,看到滾滾長江,有感而發,慚愧:” “既然你是讀書人,那對眼下洪武皇帝的政策有何感想,不要看這個臭小子,有啥說啥。”朱元璋看著朱棣對著李財說道。 李財看著小屁孩朱棣,心裡想到“這不是明擺的這位就是皇帝朱元璋,還要隱瞞。有沒有這個必要,”接著又尷尬的看著朱元璋。 “正如剛才說的,證明身份這事兒,我基本無法證明的。所以我先說一個大明的內政如今存在的致命缺陷以及之後會造成的後果。這個不是證明,隻是希望陛下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話。” “大明現如今的國策之中,洪武皇帝親自定下了一條親王贍養製度。” “這一條,基本斷了大明朝氣運至少數十年。而且也因為這一條規矩,讓洪武皇帝心心念念的百姓。日子至少苦了不下十倍。” “可以說,洪武皇帝一手締造了大明,卻也因為這一條祖訓,間接的讓大明加速走向了衰敗。” “親王贍養,乃是亡國之策!” 原本一直閉目養神的朱元璋,在聽到李財信誓旦旦的說出那句亡國之策的時候。 他原本緊閉的雙眼卻猛然睜開了。 而有那麼一刹那,李財甚至感覺周圍的空氣都似乎要凝固了一般。 森然的殺氣,猶如鋼刀一般劃過臉龐。 就僅僅隻是一個瞬間,李財的後背居然直接被冷汗打濕了。 原本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的他,竟然感到了害怕! “你知不知道,你現在說的這些話會有什麼後果?” 朱元璋此時的聲音極為的冰冷,甚至坐在一旁吃麵的燕王朱棣,一下子就把麵條全部噴出,都因為洪武皇帝那強大的氣場而導致身體微微的在顫抖。 尤其是燕王朱棣,此時雙腿似乎都在打顫一般。 然而縱然是如此,回過神來之後的李財卻依舊坐的筆直。 “不過難道老先生就不想聽聽,為什麼我就這麼說嗎?” “隻言片語的時間,若是為真,換大明五十年氣運如虹。老先生莫非覺得虧了?” 此時看淡生死之後,李財也發現自己越發的淡定了起來。 而皇位之上的朱元璋看著神色恢複如常的李財,他的眼神也逐漸柔和了下來。 當然,這並不是他心思平靜了。 隻是單純的因為,他的城府太深了。 讓人看不出他再想什麼罷了。 “你且說說看,咱現在還真就來興趣了。” 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之後,李財也沒有多廢話。 他現在是能多說一句,那就多賺一句。 甚至,他看了看邊上的燕王朱棣。 心中都還在想,死之前要不要搞一下他們的心態。 現在畢竟這位洪武皇帝還沒有表明身份、自己也不能卻場,都還沒乾啥就匆匆退場了,想想似乎有點兒虧了。 至少,做點兒什麼,證明一下自己來過,似乎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老先生、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的話、算平和時期,一石米價一兩來換算、一個親王,一年光是支米這一項,就需要五萬兩。” “之後還有綾羅綢緞、布匹、絲絹,鹽,茶,棉等等雜亂的支出,算共計兩萬兩。” “而洪武皇帝定祖訓,親王爵位世襲罔替、親王之位世代相傳、而親王子嗣,則是降一爵為郡王!” “郡王的待遇,歲米六千石、也就算是六千兩。加上其他雜物,按照八千兩換算。” “燕王殿下,不知道我得出的這個數據,有沒有差錯?” 李財前麵的話,的確是說給朱元璋聽的。 但是最後的提問,他卻是衝著朱棣去的。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洪武皇帝還是個講道理的人。 但是在他的眼裡,理永遠隻在他那邊。 所有李財其實也不是很想搭理他了。 相反的,燕王朱棣這個小屁孩就要好說話的多了。 而朱棣在聽了李財的這一問題之後,他下意識的點了點頭,可是隨後卻又搖了搖頭。 隨後,眉頭微皺的補充了一句。 “不僅僅是這些開銷,父皇定下的規矩之中,親王,郡王都是需要有侍女,太監照看起居的。隨後還有這一部分開銷,也要算進去。” 在聽到李財開始算賬的時候,其實朱棣的心裡就已經開始有不好的預感了。 隻不過,他卻也不知道這種預感究竟來自何方。 所以在李財將問題拋向他的時候,他出乎預料的配合起了李財的話。 “對啊,這個我還真忘記了...” 李財聽到朱棣提起此事之後,他這才恍然大悟一般的點了點頭。 看著他這舉動,朱元璋語氣有些不悅的冷哼了一聲。 然而在朱元璋的注視之下,李財卻不急不緩的又吐出了這麼一句。 “要是算上宮女太監的話,那還得算上人口的損失才對。這個一會兒一起算就是了。” “既然燕王都說沒有問題了。那咱們就接著往下說。” “現假如今來說、洪武皇帝共計子嗣26個。也就是二十五個親王。這二十五個親王、每年需要的支出是一百七十五萬兩左右。” “而親王之下、還有郡王..郡王我們不按誇張了算。就每個親王,算十個子嗣、這個算是少的了。要知道、漢朝中山王劉勝就有100多個兒子。” “就算基礎二百五十個郡王好了。” 這數字,挺吉利.. 本來想著,提到這個數字的時候,老朱父子二人會有什麼不好的表情的。 但是很明顯,這個梗在如今這個時代,並不流行。 有些失望的楚澤,這才繼續算起了賬。 “每一個郡王,照先前算的,消耗八千兩。也就是二百萬兩。” “如此計算,一年下來,光是供養這些親王和郡王,大明就需要消耗掉三百七十五萬兩的財政收入。” “而且,這還隻是第一代親王和郡王。” “如果依舊按照剛才的比例來計算的話,親王世襲,依舊算一百七十五萬兩的開銷。” “而第一代郡王長大了,開始有第二代郡王誕生。依舊每一個郡王,算生十個子嗣。” “上一代二百五十個郡王,每人十個,二千五百個郡王、誕生了。” “之後是第三代,三代之下,我們算第一代的二百五十個郡王集體殯天、數量定義在二千五。” “那麼,這二千五個郡王,又誕生了十個新的郡王、那麼二萬五千個郡王誕生了。” “第四代,二十五萬個郡王誕生了。” “我們就算第四代、二十五萬個郡王需要朝廷供養..其每年的花費,接近二十萬萬兩白銀!” “我對於如今這個時代的朝廷財政收入並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大明如今一年的財政,有多少萬兩的收入啊?”“...” 李財的話音落下之後,他卻並沒有等來自己想象中的回答。 此時整個麵癱之中,竟變的鴉雀無聲了起來。 當李財抬起頭的時,看到的卻是正在掰著手指頭,額頭上都已經冒出細汗的老朱家父子二人。 畢竟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