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涯走進煉丹室,按照從龔文揚那邊得到的方式,施展靈力,溝通地底火脈,將地底的火脈引出來,地火炙烤著丹爐,發出嗤嗤的聲音。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地火趨於穩定,丹爐的氣息也平緩下來。無涯並未直接煉製柔丹,而是先從流泉穀的藥草室取出幾味藥草,逐一放進丹爐之中,使這長久棄置的丹爐先行浸染、熟悉藥草的氣息,並順便觀察一下藥草在丹爐之中的狀態變化。
無涯麵對丹爐,盤膝而坐,將九鼎丹訣從頭至尾梳理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第一步,“養爐”。對於煉丹之人而言,丹爐就像法器一樣,必須時時溫養,才能夠控製自如,提高煉丹的成功率——這也是龔文揚在一次喝茶之時說的,無涯深以為然。所以無涯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用靈力包裹住丹爐,感受著丹爐在丹火之下每一秒的狀態變化,就像掌握丹爐的呼吸一樣,無涯調整自己的呼吸,做到與丹爐同頻共振。
第二步,“試火”。如果說對於煉丹之人來說,丹爐是煉丹之人的法器,那麼丹火就類似於修仙之人的靈力,隻有對於自身靈力擁有細致入微的控製力,才能實現靈力爆發的威力最大化。同樣的,煉丹之人隻有掌握了丹火的性情,能夠根據煉丹需要隨時控製丹火的強弱,才能保證煉丹過程的通順。
第三步,“知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煉丹之人就像凡間種田的農民一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播秋收之間是整個春、夏、秋三季的辛苦耕耘。在這期間,農民必須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熟悉莊稼在每個時間段的狀態,如果發現不對勁,立即找出原因,解決問題,該施肥就施肥,該除蟲就除蟲,才能實現秋收的結果。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農民必須保證自己在田地裡種植的是莊稼而不是雜草,否則一切空談。煉丹之人與農民同出一轍,雖然放進丹爐的是藥草,但是走出丹爐的卻是靈丹。在這個過程中,煉丹之人必須對於每一株藥草的習性無比熟悉,對於煉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無比熟悉,及時解決所有意外,才能實現煉丹之人的“秋收萬顆子”。
第四步,“通法”。凡間有個寓言故事,叫做“庖丁解牛”,該故事講道:“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觀者問之:技何至於此?後人根據庖丁的解釋,最終總結為八個字“遊刃有餘,唯手熟爾”。此道理同時符合對於煉丹之人的要求,在煉丹過程中,煉丹之人隻有熟悉煉丹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通曉每一種丹藥獨特的煉丹要求,才能達到“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的境界。
第五步,“明心”。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明心見性,是煉丹之人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煉丹更考驗修仙者之耐性,遇見困難不焦躁,遇見失敗絕不氣餒,無論何時,均需要做到“萬籟此俱寂,唯餘鐘磬音”的心境,方能達到煉大丹之境界。無涯認為,不唯煉丹,修行也是如此。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無涯開始按照九鼎丹決的要求煉製“柔丹”。柔丹所需藥草包括十五種,除“三枝九葉草”和“杜仲”兩味主藥外,還需要如意草、紫花地丁、石見穿、積雪草、羊角透骨草等十三種藥草。
丹爐懸浮在無涯的麵前,散發出一股奇異的氣息。他輕輕地拂過爐蓋,心神純淨,開始煉製自己的第一爐丹藥。無涯調動靈力,凝聚火焰,使丹爐中的溫度迅速升高。
無涯首先將如意草通過靈力控製放入丹爐之中,然後是紫花地丁等,逐一煉化,提取出這些藥草之中的精華,凝聚成珠,盤旋在丹爐之上。
接著,無涯將“三枝九葉草”和“杜仲”兩味主藥一一投入丹爐之中,緊盯著丹爐的每一個細節,注意著火候,仔細煉製。大約過了半日,丹爐中不斷冒出絲絲煙氣,無涯心頭微微有些慌亂,同時身體也開始有些微微顫動。但他又想起九鼎丹訣的描述,凝聚靈氣,控製靈力,使丹爐和丹火都穩定下來,心中也再次鎮定下來。
煉丹爐中,兩味主藥在高溫下緩緩融合。煉製過程中,丹爐時而發出低沉的轟鳴,時而爆發出刺耳的尖嘯,預示著爐火不穩,丹藥可能失敗。無涯眉頭緊鎖,目光如電,死死盯著煉丹爐,不敢有絲毫大意,於微毫之間不斷調整。終於,丹爐中突然爆發出萬丈光芒,光華四溢,如同天邊最亮的星辰。
就在這一刻,無涯控製盤旋於丹爐之上的輔藥精華有條不紊地一一加入兩味主藥之中,使之全部融合。無涯繼續小心翼翼地控製著爐火,直到丹藥完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