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點來說,他的剪輯費就沒白花。
畢竟他雖然擁有金手指,腦海裡也清楚地記著《活埋》原片的所有內容,但他所拍的,終究是和原版不同啊。
無論是在劇情,還是在背景、節奏上,新版《活埋》都進行了大量的改動,所以在剪輯上,也頂多隻能參考原版,卻並不能依葫蘆畫瓢。
而且他拍這部電影的目的,除了揚名、練手和賺錢以外,還有著借助這部電影探尋國產電影工業化之路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把導演和編劇的權利一肩挑的王皓,就不適合再把剪輯權也攬在懷裡了。
那是國內那些老派導演的做法,以這種方法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妥妥是一部充滿了個人風格的作者電影了。
當然,王皓倒也不是說作者電影不好。
隻是想要賺錢,想要完成電影工業化,就得持續輸出“合格”的商業電影。
一部電影的個人風格太過鮮明,就往往容易走向極端,要麼是一部爛片,要麼就是一部好片。
這就好像薑紋的《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前者讓票房爆炸,後者卻是讓投資商爆了炸。
當然,某些導演那就更差了一層,隻要是個人電影,拍得就不咋地。
沒錯,說的就是那位吟詩達人。
在沒有編劇權和剪輯權的時候,還能拍出一部藝術與商業齊佳的好電影,成名之後,擁有了編劇權和剪輯權,他拍電影的水平反倒是大降了。
有這些前輩做例子,足以證明編、導、剪的三權分立,是有利於電影創作的。
不說它能提升電影的上限,但至少保證了電影的下限。
所以明確的分工,同樣也是電影工業化的核心要點之一,王皓也並不想違反原則。
因此除了把握整部電影的大方向以外,在具體剪輯上,王皓反倒是放權給了趙安,給予了他很大的自主性。
而他也並沒有讓王皓失望,在規定期限之內,成功將最終的精剪版影片弄了出來。
精剪版出來以後,經過王皓的認可,音效、作曲和字幕三方也就參與了進來,一起為最終剪輯版創造並加入音效和音樂。
等到這一切都結束,整部電影才算是正式完成了後期製作。
這個時候,整部影片王皓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一開始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早已平淡下來。
拿到成片的他知道,這還並不是結束,整部影片除了需要送往主管部門經過審核,獲得所謂的“龍標”以外,還得經過電影頻道看片會的考驗。
好在他畢竟是“朝中有人”,這一切,也都有他小舅幫他安排。
反正到了電影頻道的內部看片會那天,王皓是一點也不緊張。
特彆是當他看到京影來的幾位校領導之中,有一位正是他們導演係係主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