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沒心沒肺的鮮卑少年,卻趁機跑到前頭,抱著雙膝蹲在地下,眼神認真的連端詳死屍:
“這種花色的蛇,我似乎在哪兒見過……”
元無憂趕忙上前,將人拉起來,
“哪兒見的?”
比她還高一頭的小石頭,聞聲回過身來,褐色的木質儺麵底下,那雙淺色瞳子輕眨,
“忘記了。”
元無憂:“……”
眾人的心思都注視在屍骨上,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更懷疑是有人偷偷拿童男獻祭女魃。
就在這時,無人注意到前排的看客裡、有一尾銀魚似的細條身形,倏然溜進圍觀的人堆裡,向後隱去。
索性大多數人看兩眼就扭頭走了,還得跺著腳望天兒念叨“過往神靈莫怪”、“阿彌陀佛”……
也有來得晚的,吊兒郎當的該溜子才得消息,在人群後頭擠不進來,便連推帶擠,碎嘴子地嚷嚷:“讓開!我的、是我的!給我留點兒!”
隨著那不客氣的聲音由遠及近,分開人群,元無憂和高長恭也循聲回頭去看。
好事人群自然樂意、把那家夥讓到前頭,而那位身形乾瘦的村長,更是點頭拍著那人肩膀,“來吧,都給你。”
被一巴掌拍到男屍麵前的是個渾小子,前一刻還嘴眼歪斜、鬆了鬆碎布條子紮的褲腰帶,下一刻瞧見那豐富的屍身,登時嚇得癱坐在地。
因離得近,還引起了一條蛇的注意。見蛇回頭衝他來,他連滾帶爬地推開人群,跑了出去。
這小子一回頭、便撞在一個人身上,剛罵咧道“哪個瞎眼的不看路!”
就聽得一句“無量——天尊!”
倒打一耙的渾小子,這才收住了罵。
原來人群裡,不知何時站了個白臉術士,此刻翽翽其身穿的銀灰色道袍,從中緩緩走出。
術士那嗓音尖細,又毫無情緒起伏。自稱叫“常半仙”,剛打對麵魯山過來,魯山半月前獻祭了童男子,謊稱作應龍嫁給女魃之後,近日已經求來了雨。
而木蘭山流水行屍,便是女魃討新郎的警示。
傳說,上古黃帝戰蚩尤時,為克蚩尤部下風伯雨師,黃帝命天神女魃出戰,女魃所到之處河床乾涸、寸草不生,由此逼退風伯雨師。
怎知戰後,女魃因感染蚩尤的怨氣,對應龍產生貪欲,但因水火相克而神性儘消墮落為魔,無法返回天庭,遂被眾神拋棄,又被黃帝流放於極北蠻荒。
女魃不肯離開逐鹿中原,而昔日的戰友、愛人應龍便奉命將她殺於此地。民間多數認為應龍水性克女魃之火性,才有這新郎嫁女魃之說。
這位常半仙還道:
“獻祭的日子,得是每月初一或十五,將未經人事的童男,拿純陽體嫁給女魃,送到魯山腳下女魃廟獻祭,便可保佑一方祈福降雨。明兒便是初一,倘若你們還想自家男丁活命,便趁早把新嫁郎送到木蘭山外的魯山腳下。
貧道左眼能通陰陽,可代為引路,做禮官。”
一群人大駭,互相推攘之間,又想捐錢買命。
這北山附近隻有個小村子,沒幾個年輕人,關鍵是,誰舍得讓自家男娃去喪命啊?
話又說回來,這種以身殉魃,保佑一方的事,應該是城中權重來主持,就算世家門閥清高,那幾十年前的鄭老太爺不就開了先例嗎?
雖說當時可能是獻祭錯了男女,惹惱了女魃,釀成鄭太姥守寡多年的慘案,但初衷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