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突然覺得,萊特納應該考慮轉型教練。
可惜,萊特納已經對自己的未來有所安排了。
那天晚上,於飛收到了萊特納發來的短信。
“我加入。”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人感覺心裡暖洋洋的。
“唉,又送走了一個。”於飛說,“下賽季開始後,我的輩分又高了一級。”
躺在於飛身邊的克裡斯蒂娜輕聲問:“誰去世了?”
“我的隊友。”
“願他安息。”
於飛樂了。
不過,他說的也沒錯啊。
退役對一個球員來說,就是這段旅程的儘頭,說是死亡也不為過。
隨後,籃球世界將聚焦在馬刺與步行者的總決賽上。
這是一場因蝴蝶效應而產生的對決,就連於飛自己也不知道哪一邊會勝出。
如果讓他選擇,他會選擇步行者,但直覺上,馬刺可能強一點。
有趣的是,總決賽開始前,無論是NBA官方還是業內的專家們都認為這輪係列賽看點十足,星光熠熠。
鄧肯、基德、吉諾比利、米勒、小奧尼爾、阿泰賽特.這樣的係列賽怎麼會缺少看點呢?
但事實證明,真的沒有看點。
馬刺的比賽一直被人說無聊,而步行者就更是重量級了。
他們去年和活塞的半決賽被稱為NBA曆史上最慘不忍睹的係列賽。
雙方所謂的“優秀防守”回合可以剪輯出一個30分鐘的集錦。
一場比賽得分超過80都屬於進攻表現優異。
如果活塞是收視率殺手界的臥龍,那這個鳳雛必須是步行者。
係列賽開始後,步行者很快就憑借自己的實力把比賽變成東部季後賽的形狀。
雙方你來我往,馬刺根本不介意和步行者肉搏。
因為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對上太陽那種激進的進攻型球隊,還是對上步行者這種極端的防守型球隊,他們都有應對的方法。
總決賽的分水嶺發生在第五場。
比賽之慘烈可以說是近代罕見,馬刺與步行者的得分都沒超過70分,最後憑借吉諾比利的蛇形上籃完成準絕殺,使銀黑軍團攻下天王山,大比分3比2領先。
這是一場新球迷看不懂,老球迷叫好,雲球迷一秒鐘都不想看的比賽。
由於這場比賽的收視率刷新了曆史新低紀錄,使得進行中的勞資協議談判發生了一些變化。
聯盟決心打壓這種越來越偏向於防守的歪風邪氣,首當其衝的就是該死的上手規則。
對球員工會來說,隻要對他們的利益沒有損害,他們一般不會跟聯盟抬杠。
今年,勞資雙方大致和諧,除了限製高中生參加選秀,以及如何分錢這塊有爭執外,其他方麵都推進得很順利。
隨著總決賽將收視率帶入暗無天日的深淵,雙方感到未來幾年的日子會不好過,所以,各自都有妥協和讓步。
於是,禁止高中生參加NBA選秀的資格成為工會讓步的主要部分,而資方則放棄了1%的總盈利加入工資帽裡。
這使得像本賽季這樣工資帽不增反減的退步事件不會再發生了。
而且,雙方還就於飛那份驚人的2+1續約合同進行了討論。
老板們大致認為,於飛這麼做是想儘早離開密爾沃基,畢竟像他這樣的超級巨星來說,大城市才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
可是,你們大城市需要球星,我們小球會也需要球星,所以,對這樣的情況必須予以限製。但球員工會不可能同意限製自由球員換隊的法規通過勞資協議。
所以,作為小球會,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多給他們錢。
就這樣,於飛條款出台了。
該條款規定如果新秀球員在新秀合同內當選MVP,或者連續三個賽季入選最佳陣容和全明星的話⑴,就可以在第二份合同中得到一份占全隊工資帽30%(較舊合同增長了5%)的頂薪合同。
⑴和羅斯條款的區彆是“連續兩個賽季入選最佳陣容”變成三個賽季。
至此,雙方達成一份多年的勞資協議談判。
而NBA的總決賽,也以最醜陋的方式落幕了。
雙方打滿七場,馬刺在係列賽第二次把步行者的總得分限製到70分以下,而後自己得到79分,驚險刺激地贏下了隊史第二座總冠軍,順便彌補了2003年的遺憾。
蒂姆·鄧肯略帶爭議地當選FMVP。
他的獲獎感言是:“如果對手是密爾沃基,如果我戰勝的是弗萊·於,感覺可能會更棒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