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人不如舊(1 / 2)

人上了年紀都是如此,兒子再不好,生活環境再不如四九城,王福榮倆口子還是想著跟他們兒子在一起。

要這時候何雨柱勸老倆口不要去,他給乾爹乾娘養老送終,說不定老倆口反而會對他有意見。

所以這事,哪怕何雨柱再不願意,但也是要往那個方向勸。

這個年頭,包括再過個小二十年,平民百姓家,哪兒的日子也沒有四九城的日子好過。

何雨柱進了屋子,見倆個兒子正圍著老頭在哄他,老頭也是難得的露出了笑容。

何雨柱把東西往桌上一放,對著倆個小的招呼一聲,父子三個,按照前後,直接三個響頭磕了下去。

何雨柱是一個,倆萌娃是三個。

這玩意讓老頭更樂嗬的不得了了。

過年磕頭這玩意有講究,對自家長輩,講究一拜三磕。

像何雨柱父子這樣的,就是何雨柱站在前麵,老大老二並排子站在身後,然後得高喊。

像何雨柱就是喊著~“給乾爹乾娘磕頭啦”。

而兩個小的自然不同,那就是爺爺奶奶了。

這玩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規矩,比如有些地方,就是磕頭拜年一代一代的從下往上來。

也就是老大老二先拜爺爺奶奶,然後才是何雨柱上前磕頭。

但有些地方也不講究這個,一起磕,各喊各的。

何雨柱又不是什麼大戶人家,也就為了逗老頭高興一下而已,所以也就沒計較這個。

熱鬨嘛!

老頭高興的不是這個,而是按照老禮,給自家長輩是磕三,給彆家就是磕一個。

何雨柱不說,雙胞胎給他的這三個頭,才是讓老頭高興的地方。

這玩意何雨柱在這邊還是講了點規矩的,要是在老何家,磕頭就不是重點了,要壓歲錢逗樂子才是。

一般關係不到,咚咚咚幾個響頭磕下去,要老人家沒有準備的話,反而鬨得尷尬。

從古至今就講究一個,頭不可輕受。也就是晚輩磕頭了,長輩除了喊“起來吧”之外,還得掏口袋拿紅包,或者是賞錢。

哪怕一毛五分,但總歸得有,不然除了折福之外,也是丟老人家的麵子。

所以一般晚輩磕頭的時候,老人家如果沒準備的話,就會起身虛扶,來一句“免了吧。”

意思就是老子口袋裡沒錢,你就彆鬨騰著大家尷尬了。

磕頭也不是跪在地上,三個頭下去就算。

還是得看誠心的。

一般是跪著,先是手觸地,然後才是腰身從九十度磕到地麵,這叫磕一個頭。

重點就是磕完後,你得把腰身直起來,再來一遍,那才叫恭敬。

至於如成語“磕頭如搗蒜”那樣的,頭低著接連幾個,那叫認罪,不叫磕頭。

還有說什麼手掌心跟手背區彆的,在拜年禮節裡並沒有這些說法。

講究這個事情的,是在拜佛的儀式裡,一正一反,代表心底無私,如此而已。

鬨騰過後,兩萌娃又跑到王珍那頭,又是如此一番,混得紅包六個。

接下來倒沒有彆的,吃的喝的,以王福榮的地位來說,總歸是不缺。

而倆孩子也不是缺嘴的人。

何雨柱端著清茶跟老頭閒聊著早過來的師兄弟們。

閒扯了一圈,何雨柱才把話題繞到了老頭去兒子家那邊,何雨柱咂咂嘴說道:“乾爹,我二哥那你怎麼想的?”

王福榮聞言,神色不由頓了頓,臉上的笑容收了一些。

王福榮雙眼環顧一圈說道:“我十來歲跟著師父來四九城,在這邊快小五十年了。說實話,真心舍不得。”

王福榮倒沒急著說要不要去,想不想去的問題。

而是說起他在四九城的過往。

何雨柱一聽這話就明白了,這是老頭準備去了。

不然也不至於有這麼多回憶。

何雨柱想了想,這事也不用勸了,老兩口已經下定決心了。

何雨柱笑道:“那行,等什麼時候我們師兄弟給您好好置辦置辦。把師叔他們都請過來,您老幾位好好喝一個。”

說罷,從口袋裡掏出一小疊票證。都是前些年何雨柱收的全國糧票。日期輪換,再加上何雨柱有時用來補貼自家或者借給彆人什麼的,總共還剩了小一百多斤,這次何雨柱給了個整數。

何雨柱把糧票遞過去,老頭連連擺手說道:“不用不用,我們是過去養老的,又不是逃荒去的。再說我們這兒該有的都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