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案的簽署,很明顯的意味著,法蘭西和荷蘭已經正式的宣布結盟了,這對於歐洲來說,是一種打破平衡的一次衝擊,對於歐陸甚至整個歐洲現時的局勢來說,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荷蘭雖然麵積小,甚至比南歐葡萄牙王國還小1萬平方公裡,可是它和法蘭西的結盟的影響絕對是不可低估的,特彆是對於中歐的德意誌邦聯來說,將會因此而出現海岸線除了丹麥外基本被完全的從丹麥南下一直到西班牙,都是這個同盟控製著,掌管著海上航線的重要港口路線
甚至可以是是這是除了大英帝國外,隻剩下孤零零的比利時的港口在其中了。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來說,這不啻於是他們需要麵對海上霸權二重殺,他們在英吉利海峽兩岸更是需要謹慎的選擇站隊的問題了。
得罪哪一方,以後在海上都會寸步難行啊。
1830年大英帝國露出可惡的邪惡臉蛋,推動比利時自立的做法可是令歐洲人記憶猶新,在大英帝國那軍艦直接開到阿姆斯特丹情況下,才迫使荷蘭和法蘭西不戰而認栽的,可很多人都沒有對荷蘭做出這樣的結果而進行任何的嘲笑,因為荷蘭的戰略空間實在是太小了,大英帝國的戰列艦上的炮隻要輕輕的一點燃,他們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生存空間進行極大的擠壓。
荷蘭的很多領土都是跟海平麵幾乎齊平,或者是低於海平麵的低窪之地。
若真的打起來,荷蘭也會在自家領土上麵臨堤壩決堤的風險。
可是法蘭西不一樣,法蘭西的領土可是荷蘭的幾倍,而且法蘭西的實力也就是比大英帝國弱上一線之差而已,加上《共同防禦法案》,就是說以前因為沒有後備戰略空間的荷蘭,因此減輕了法蘭西的互相提防而設置的大量陸軍軍隊可以撤掉一部分了,這些空出來的士兵,可使用到其他的戰場上去。
而這個對英的大後方驟然之間出現,這對於荷蘭來說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止單單麵對大英帝國,現在東邊的普魯士日漸強大,很多人猜測,荷蘭這也是在提防普魯士。
至於荷蘭得到了什麼和失去了什麼,也有很多人在幫他們計算著。
......
“我們能夠得到什麼呢?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想著這個問題,畢竟荷蘭和法蘭西的結盟,讓我們站在了大英帝國正對麵,我們將要承受可能出現的大英帝國怒火,現在我問下你們,你們怕了嗎?”
“不怕”
“還要在大聲點”
“不怕不怕”
“好,很好,非常好,托爾貝克首相,你來說說,我們將要麵對的情況。讓大家好歹有個心理準備”
左側是文官,右側則是軍方之人。
文官是以首相托爾貝克為首,之後是依次是內政大臣瓊勒爾、財政大臣簡.馮.卡佩落、外交大臣海斯貝特.馮、工業大臣韋姆.科特(1829-)、教育大臣呂德.貝爾斯(1831-)。
而軍方則是海陸兩軍總參謀長馬克.呂德(1813-)、海軍大臣揚.彼得(1820年-)、陸軍大臣佩特.德容(1816-)、海軍參謀長約瑟夫.卡爾斯(1824-).,陸軍參謀長約普.伊爾(1823-)、以及軍備大臣路易斯.貝爾(1833-)。
“是,陛下”托爾貝克看著眼前的樞密院裡麵的人物,心中一陣熱血沸騰。荷蘭是一個君主立憲製的國家,但在十幾年前,還是一個君主製國家,君為天,臣為地。國王就是荷蘭人民的天地,就跟國歌《威廉頌》裡麵寫的那樣,國王是上帝派來的統治者,臣民必須臣服於他,保持忠誠。
國王是軍隊最高長官,當然了,政府雖然以他這個首相為最高領導,組閣最高官員,但是國家最大認可的領導還是國王,他頂多是國王的副手罷了,就跟軍方的總參謀長馬克.呂德一樣。
還有一點,國防部長等雖然也是屬於內閣成員,但是就跟在這裡的其他內閣成員一樣,這些人都是屬於國王認可的樞密院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