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字看下來,楊蕭竟然沒有感覺到自己手裡拿的是一部科幻小說,因為裡麵寫的都是日常生活。
主角是個大學生,每天上學、吃飯、偶爾做做運動……
好像全是些生活瑣碎的事情。
但是,這些瑣碎的生活中卻又暗藏著大量的充滿想象力的東西,什麼手機、社交網絡、掃碼支付……這些東西都被完美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這才導致楊蕭剛才在看的時候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這確實是一部科幻小說,隻不過作者已經把裡麵的科幻元素完美地融合到“現實”中去,不知不覺間,就已經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彆開生麵而又無懈可擊的近未來世界。
楊蕭隻看了一萬字,就知道這絕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
現在很多科幻作家都進入到了一個死胡同,覺得科幻的重點是幻想,隻要想象力足夠豐富,足夠異想天開就好。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有嚴謹的內在邏輯,同時不能忘了科學二字。
一本好的科幻小說應該兼顧科學、幻想、文學三個大要素,缺一個都不行。
就好比人們寫宇宙飛船,經常出現的造型就是飛碟、子彈型,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作家們想象力的匱乏麼?當然不是,而是因為這樣的造型是有些依據可依的,是通過自有的知識進行的合理幻想。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科幻作品裡麵的元素,在很多年後都變成了現實,讓作家成了“預言家”。
就說《第二世界》裡麵關於手機的其中某項功能——視頻通話,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亞瑟·克拉克的小說中也出現過類似的畫麵——太空艙裡麵的乘客可以可地球上的人進行視頻聊天。
再比如網絡,《神經漫遊者》也寫過類似的東西。
隻不過《第二世界》裡麵寫得更詳細,更具體,而且一環扣一環,每一環都有另外一環作解釋。
就像文中提到過的一樣,視頻通話是靠網絡傳輸,而網絡還分為不同形式,有衛星信號和普通的網絡信號。
當然,也有人會說,很多優秀的科幻作品好像寫得也沒有那麼“硬核”,比如《沙丘》,裡麵甚至出現了預言術這類的東西。
但是楊蕭認為,即便是《沙丘》這樣的有些“奇幻”的科幻大作,在科學上也是有跡可循的,至少很多人在讀的時候不會出現強烈的違和感。
這就是科幻的核心,再離譜的東西,隻要有一個跟科學有關的核,那就不會有問題。
就像是作家寫了同樣一個場景,某個人類在被碾成肉泥之後複活,如果作者隻是寫這個人類通過某種不可思議的能量複活了,那就顯得奇幻。但是如果作者解釋,這個人類殘留的細胞通過基因複刻(或者是其他某種科學技術),不管這種科學技術現在能不能實現,那它就是科幻。
除此之外,《第二世界》這本書還有一點也讓楊蕭感覺欣喜,相對於絕大多數的科幻作家,這位《第二世界》的作者文字要細膩很多,把控能力很強。
這些元素加在一起,證明《第二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隻不過,這是一部長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