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吃這方麵,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在貧困的時候,做過各種嘗試,能吃不能吃的,全都吃了個遍……”
美國同學理查德這時候說道:“劉,我知道你們吃內臟。”
“內臟是其中一種,你們應該嘗過鹵煮吧?”
不少人點頭,“我吃過,很好吃。”
也有人搖頭,“我感覺很惡心。”
劉紅民笑著說道:“那是你的心理作用。作為京城名菜,鹵煮的味道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你們不知道,鹵煮一開始煮的不是豬腸和豬肺,而是五花肉,也就是肥瘦相間的豬肉,非常好吃。不過,對於窮人來說,五花肉實在是太奢侈了,於是他們就用豬腸和豬肺一起煮,就形成了現在的鹵煮。”
留學生們恍然,紛紛鼓掌,“劉,你真是知識淵博。”
劉紅民擺手,“這種情況在中國很常見,很多動物內臟做的菜,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是實在吃無可吃了,為了活命不得不吃的,最好形成了一道菜。”
“比如叫三叫,吃的剛出生的老鼠……”
“比如魔芋,這東西沒經過處理是有毒的……”
留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從劉紅民口中,他們了解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中國。
為了生存,中國人付出了太多。習慣、尊嚴乃至生命,所以中國人才會說民以食為天。
而對於為他們講述食物故事的劉紅民,他們非常佩服。
到了晚上的時間,劉紅民帶著留學生們一起包餃子,看《迎新春文藝晚會》。
它是《春節聯歡晚會》的前身,采用的錄播的方式。而且這時候也沒有主持人,隻有報幕員。
1983年之所以是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主要是它由錄播改成了直播,並且將報幕員改成了主持人,主持人在節目中間插科打諢,填充了節目之間的空餘時間,並且將節目給串聯連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去年一首祝酒歌火遍大江南北,到了今年就沒有這麼打眼的歌曲了。但是節目依然不錯,劉紅民看到津津有味。
餃子包好之後,劉紅民帶著幾個女留學生去煮餃子。為了方便,煮熟了之後立即放在大鐵盆裡,讓女留學生端走。
餃子蘸蒜醬,吃的留學生們口齒生津。哪怕被辣的嘶嘶哈哈,依然不停的往嘴裡塞。
“劉,你做的餃子真好吃!”
“天啊!劉,以後誰要是嫁給你,簡直太幸福了。”
“我發誓,餃子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劉紅民笑了笑,這才哪到哪啊?你們要是等中國物資充裕了之後再來,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食了。
四十年後,有一個三哥家的小夥叫囂三個月吃遍中國美食。結果三個月之後,他還沒有走出西川。
劉紅民舉起酒杯,“來,各位同學們。中國有句古話: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祝我們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留學生們聽不懂“越喝越有”是啥意思,但是他們聽懂了後麵那句,紛紛舉杯高喊:“切爾斯!”
迎新春文藝晚會還沒有結束,飯桌上就倒下了一大片。這幫老外把白酒當香檳喝,喝的太猛,全都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