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包銘寫信去問劉紅民少包三的創作情況,但是很可惜,劉紅民還沒有動筆的想法。
他現在正在構思另外一本小說,一本可以積累政誌資本的小說——《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是讓湘省台轉型的作品,這部電視劇評價很高,但是收視率很低,賠的湘省台以後專注於偶像劇,再也不敢碰正劇了。
隔了幾年之後,編劇劉賀評將它寫成的書,也沒有炸出水花了。
新世紀,嚴肅文學越來越沒有市場,但若是將它拿到八十年代,就是一本神書。現在唯一的問題,劉紅民沒有看過劉賀評的書,隻能繼續自己扒電視劇。
電視劇中隻講述了朝堂的爭鬥,還有背後的經濟原因沒有說出來。而劉紅民正好學到了明史,他要將自己所學到的東西,也融入到其中。
嘉靖、嚴黨、徐黨,三方勢力看似是為斂財爭鬥,其實爭奪的是大明王朝的經濟命脈。不論改稻為桑,還是準備開海禁,嘉靖想要自己掌握大明王朝的錢袋子,嚴黨是嘉靖的工具,幫助嘉靖斂財的同時,自己也跟著發財。徐黨的背後站在大量士紳,聚攏了大量的錢財,嘉靖斂財就是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要千方百計的阻撓。
如此一來,三黨誰也彆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而三黨爭奪的錢財,是劉紅民版《大明王朝1566》的真正核心。這也是劉紅民想要給人們看到的東西,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至於多少人能夠看出來,劉紅民就管不了了。
文字就是這麼奇妙,使用者可以隨意的夾帶私貨。
寫作意圖確定了,劉紅民開始寫大綱。因為改的地方不少,大綱寫了改,改了再改,寫作速度就這樣慢了下來。
劉紅民也不在意,構思的速度慢,那就慢點寫。正好他趁此機會,積累一下政誌資本。
剛開上京大的時候,他就以優秀學生的身份寫了入D申請書,到現在他已經是預備D員了。
所以,在這段時間,他必須做到讓那些無話可說。
很可惜,沒有人覺得劉紅民就這樣安分下去了,他們都在以為劉紅民在偷偷搞個大的。
不僅他們懷疑,就算是陶教授也在懷疑。到了京大之後,劉紅民就沒有安分過,不是到未名湖裡麵抓魚,就是在草坪上野炊。兩年搞出了兩篇論文,將疑古派和世界史都給得罪了。
小孩靜悄悄,必定在作妖。
劉紅民不知道自己被冤枉了,他找了《明史》、《明實錄》等曆史書閱讀,想要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1566年。
《明史》是公認的錯誤多,但是你卻沒有辦法將它踢出二十四史。因為這是官修史書,隻要不是全盤否定,研究明朝必須要看《明史》。相對於《明史》,《明實錄》就要合乎邏輯的多,裡麵記載的皇帝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非常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