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終是畫中人(2 / 2)

登上這座小山的陸軍中將流淚了,陸軍少將流淚了

程鐵首這樣一個在大家夥兒眼中的鐵頭連長, 在踏足這片陣地時,更是仰天長嚎。

他的一個火力支援排和他一挺視若珍寶的機關炮, 全部化成塵埃。

鐵漢連長哆嗦著嘴唇,帶著他火力支援連的排長和班長們, 於陣地上四處尋找,企圖找到自家弟兄的痕跡,可惜, 現實令他無比絕望。

編製最完整的火力支援排全排在最後關頭以手榴彈炸碎了沒有炮彈的機關炮,提上步槍當了步兵,一直固守山頂陣地,最終全員戰死於山頂。

唯一運下山的五名重傷員,淩晨時分死了三人,天亮之後又再死兩人。

鐵頭連長的火力支援排,在這個冬日的清晨, 真正的全軍覆沒,一個人都沒留下。

鐵頭連長找不到自己的兵, 他們早已和這個陣地融為一體。

他仰天長嚎,他淚流滿麵。

可相對於那名半滴眼淚皆無,卻顯得有些‘神經質’的小小兵來說, 所有人卻又知道,小小兵之悲,更甚於他。

因為, 他的兩百餘兄弟,儘皆於此。

能找到一條帶著血肉的藍色軍服碎布,已是極難。

數量高達一百餘顆炮彈轟擊下,這片不過數千平方米的小山頭上,除了泥土,幾乎找不到完整的物件,不管是人,還是槍,又或是其他什麼東西,都是粉碎的。

之所以用子彈箱當棺木,就是因為,沒有完整的,隻有碎裂的,能找到一隻手或是腳,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數十名昂藏大漢,也隻裝了不過三個箱子,這是有軍服碎片粘在一起作為己方人員標誌的。

陣地上更多的其實是日軍的,在炮彈的威力之下,曾經你死我活的雙方,早已融為一體,再難分出彼此。

土豆消瘦單薄而悲慟的背影讓澹台明月舉步又止,她隻能和所有的士兵一樣,靜靜地看著,默默的等待著。

等待著他從痛苦中恢複,那亦是軍人之責任。

軍人,必須學會承受犧牲,承受戰友離去之痛苦,否則如何撐起國家和民族。在任何時代,他們都必須鋼筋鐵骨心如堅石,哪怕他也會軟弱,但他必須堅強。

沒人去安慰,因為沒人能安慰。

袍澤近乎全部戰死的悲,是隻有身處在其中之人才能領悟的悲;勝利之後,卻找不到一個可以相互擁抱慶祝之痛,也隻有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的痛。

澹台明月終是沒有用相機,卻用自己的筆寫下了那篇名為‘孤獨背影’的戰地日軍。

是的,這場擊退上萬日軍完全可以記錄於中日戰爭史之列的老鼠山阻擊戰,若以勝利之名刊載,對已然是焦頭爛額的金陵保衛戰可謂是一針強心劑,但澹台明月依舊固執的用“孤獨背影”做為標題。

“這是屬於一場勝利之後士兵的背影,我知道,勝利之後對於你我,對於軍內高層,都是笑逐顏開之事,因為近千日寇斃命於此,因為日寇圍我金陵之兵鋒被阻擋。

可對於這名士兵來說,他沒了朝夕相伴的戰友,那些曾經揉著他臟亂頭發喊他瓜娃子的大哥們沒了,那些在最後時刻主動將生還希望留給他的大哥們沒了。

唯一留給他的,隻有孤獨!

我不能用相機拍下這座豐碑,是的,沒錯,這個孤獨的背影隻能用豐碑來詮釋,因為他的背後,是士兵們的犧牲。

他們無比普通,但當他們選擇走上戰場,守衛我華夏萬家燈火之時,他們就是一座豐碑,我華夏之豐碑!”

不知有不少畫家,根據澹台明月的描述,企圖用畫筆複原蕭瑟略帶佝僂的年輕士兵背影,隻是,他們的畫藝再如何精湛,都無法畫出澹台明月筆下的那個人。

直到數十年後的某一天,一個身穿黃綠色舊軍裝的白發老者,久久佇立於3號高地戰爭紀念碑之下,從清晨至黃昏,而後立正高呼:“報告首長,七連、九連應到283人,實到1人!”

一名專門拍攝戰爭舊址的攝影師有幸抓拍到了這名老者的背影。

身形蕭瑟而佝僂,腰杆卻是筆直!

數十年時光轉瞬即逝,青絲變白發,可歸來依舊是少年,筆下之人依舊還是畫中人。

數十年,終不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