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照麵就崩飛你兩顆牙(2 / 2)

從1月18日下午5時開始進攻的日軍根本沒想到,從這一刻起,這裡的所有人都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花費了數百條人命,西村元一終於試探出981高地和872高地火力的強弱。

這位已經被板垣四郎逼上梁山的日本陸軍少將也正式做出被日軍稱之為‘獨刃峰’的872高地那邊主要是牽製和火力壓製、稱之為‘魚骨嶺’的981高地則是集合重兵圍攻的戰術。

不得不說,至少從這一點上,西村元一還是有幾把刷子的,他至少會避強攻弱,以獨46旅這邊為突破點。

彆看冷鋒那邊可用於作戰的步兵不超過1500人,但其士兵的單兵戰鬥力和裝備卻是比獨46旅要強的多,加上對土木工事作業更為嫻熟,攻克難度其實要遠大於981高地的。

但就是這支中國軍隊序列中最弱的一環,可也是超出日軍想象的硬骨頭。

隻是18日晚的那一戰,就生生崩掉了西村元一的兩顆大牙。

。。。。。。。。

隸屬於981高地的一個無名高地,位於981主高地右下方800多米,僅有一個步兵排駐守。

整個陣地小的可憐,也就一條用於躲避炮火的防炮洞和前後兩條不超過300米長的戰壕,陣地上沒有重機槍,僅有4挺輕機槍和3具擲彈筒,剩下的基本都是步槍。

52名士兵擁有中正式步槍、漢陽造步槍、三八式步槍總共達68杆,單論輕火力而言是超過普通中國軍隊一個滿編步兵排的。

但這對於日軍來說,絕對不值一提,放在往常,彆說出動一個步兵中隊,就是一個步兵小隊,在重機槍和步兵炮的掩護下,也能將之攻克。

可這一次,真的也是讓日本人開了眼。

就是這個名不經傳的小陣地,日軍派出一個步兵中隊178人外加4挺重機槍和2門步兵炮協助,甚至還有4門山炮先行炮火覆蓋,而且日軍的步炮協同已經做到極限,步兵都已經抵達高地戰壕前沿180米了,還有山炮和步兵炮炮彈把高地上炸得硝煙四起。

無論從火力還是兵力或是日軍展現而出的強悍協作,都已經算是日本陸軍的巔峰水準,怎麼看都是一鼓而下的事兒。

但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一定,有的隻有不一定。

陣地上的中國步兵竟然一直等到日軍步兵抵近到距離陣地前沿120米才開始零星還擊。

基本都是步槍,缺乏輕機槍的連續火力壓製讓日軍很難不產生一種‘中國人都已經被炮火乾的差不多了’的錯覺。

日軍步兵從彎著腰謹慎前進已經開始挺直身體邁開腿高喊著‘板載’發起衝鋒!

一顆紅色信號彈升上天空,但這並未引起已經開始邁步狂奔的日軍步兵的警惕,他們隻當是中國人的步兵即將進入戰壕的信號。

所以,日軍步兵們隻想跑得快點再快點兒,在中國人抵達一線戰壕前衝到距離他們可以投手雷的區域。

勝利距離他們不到50米!

但破空傳來的‘咻兒~~’尖利嘯叫讓日軍步兵眼中從此多了光。

那是不知道多少顆迫擊炮炮彈爆炸形成的光團。

中國北方冬天的夜來得總是早一些,晚6點的時候就已經黑透了,但西村元一是絕不會再給對手一晚上休整的時間的。

幾乎是一夜間就遍布山野的工事讓西村元一清楚的知道,中國人靠著不眠不休挖出了這麼龐大係統的野戰工事係統,那是靠付出了巨大體力為代價的。

如果他現在不趁著對方體力虛弱就發起進攻,等對手晚上美美睡一覺再來,那不是純憨批嘛!

所以,一波近10發炮彈落下爆炸騰起火光,足以把大半個山坡照亮,讓600米外的日軍指揮官們得以看到這場火炮屠殺的現場。

雖然日軍步兵單兵間分散的已經足夠寬的距離,也匍匐的較為及時,可中國人的炮彈就像大海裡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根本不給山坡上日軍步兵們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趴在地麵上,靠默念天照大神保佑來祈禱中國人的炮火趕緊結束。

那是來自於981高地側後翼部署的10門82迫組成的炮兵陣地,那也是冷鋒部支援的炮兵力量。

鑒於自己這邊有6門博福斯山炮和6門150重迫以及兩個營炮兵連擁有的6門80毫米榴迫炮,步兵排裡還有一個60迫班,冷鋒認為炮火支援方麵自己要遠強於獨46旅,所以乾脆將輜重連裡運的6門82迫備用炮並抽調了12名有經驗的迫擊炮手支援獨46旅。

孔大旅長也是個聰明人,就用這6門迫擊炮為班底,又從兩個步兵團各抽調2門82迫,組成一個迫擊炮連。

而這個迫擊炮連所處的位置,注定了就是專門支援主高地下方各小高地的。

那是因為彆看還擁有12門繳獲自日軍四一式山炮,但首先獨46旅的炮兵對山炮操控不夠熟練,而且山炮的射界也有限,設定的射擊諸元也都是針對主陣地方向。

各小型高地前的坐標早就被有經驗的炮手標好並標配上序號,一旦電話打過來,10門迫擊炮隻需要按照序號對應的坐標進行炮火覆蓋即可。

中國軍中簡陋的通訊隻能保證營一級有電話機,但觀察哨卻是密布戰場,足以讓營部知道是那一處陣地打出告急的信號彈。

也正是有著這樣的信息延遲,也才放任日軍步兵向前衝了近80米。

日軍錯就錯在他們這次不是‘悄悄的進村’,你衝鋒就衝鋒唄,還瘋狂的喊什麼板載,陣地上的中方守軍那還不趕緊的打象征著緊急情況的紅色信號彈?

炮兵這邊早就定好了規矩,炮擊坐標就以距離各高地前沿40米為準,除非是3顆紅色信號彈,那是以陣地為坐標進行炮火覆蓋。

所以,10門迫擊炮基本一打就是一個基數,差不多每門炮10發炮彈。

100發炮彈對於一個毫無遮攔匍匐於山體上的日軍步兵中隊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

就這一分鐘的飽和式覆蓋炮擊,最終這個連中國人影兒都沒見到的步兵中隊就隻有不到30人能成功的從山坡上退下來。

戰損率超過百分之八十,這個步兵中隊已經不是殘了,而是無了。

而這還隻是第一波,兵員的消耗速度絕對是令日軍指揮官呆若木雞。

“中國人絕不會擁有大量炮彈儲備,一個小高地就集合如此多火炮,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負責該區域的一名日軍少佐咬牙切齒的如此分析。

他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後麵的戰局已經證明,還是彆分析了。

從晚6時到晚10時,該步兵大隊一共發起5輪進攻,平均40多分鐘一次。

為什麼沒有第六輪?

那是該步兵大隊終於放棄了。

不是他們慫了,而是該步兵大隊已經沒幾個人了。

就在這一個無名高地上,該日軍步兵大隊付出了390餘人戰死,260多人重傷的代價。

無名高地,依然還在中國人手中。

而這還隻是西村元一被崩飛的大牙之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