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權,富貴,少爺,丫頭(1 / 2)

王權用走的,從四合院到電影院,隻需十幾分鐘。

電影院坐落於繁華的大柵欄步行街,原身是大觀樓影戲院,始建於1907年,隻比中國電影的誕生時間晚了兩年,是清朝最早的電影放映場所之一。

王權的父親王前昆年輕時候是大觀樓影院的一名放映員,一路伴隨著大觀樓從國營單位變成了公私合營企業,最後變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公司。

八十年代的王前昆頭腦靈活,倒騰起了古玩,有了錢後就把曾經工作過的大觀樓影院買了下來,改名為的大王影戲院。

那時候電影業肯定是不如古董賺錢,老王純為了他那份熱愛電影的情懷,王權也是從小受老王的影響,每天放學不是回家,而是先來電影院,放什麼就看什麼,所以練就了他超強的閱片量和對電影深沉的愛,電影就是他的童年。

到了九十年代,老王因為一次打眼損失慘重,傷心之餘乾脆離開古玩行當,用剩下的錢買了一些商鋪,幾套樓房,商鋪用來出租,樓房後來三次離婚基本都分給了老媽,同時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電影院的經營上。

老王對大王影戲院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從米國引進最先進的放映設備,建造超大銀幕影廳,改善觀影環境,豐富影院文化底蘊,終於成為京城特級影院之一。

可惜遇到了電視行業的春天,電影行業的寒冬,1991年內地年度總票房還有31億,到1999年就隻剩8.1億了,高投入的大王影戲院遭受重創,盈利艱難。

之所以叫影戲院,就是因為除了放電影,為了生存偶爾也會排演戲曲節目,京劇、梆子、相聲來者不拒。

期間雖然有關部門也做出了市場化調整的努力,比如從1994年的《亡命天涯》開始每年以票房分賬的形式引進10部好萊塢大片。

1995年,電影局更是調整製片準入資格,製片權逐漸下放到民間,可依然不改內地電影市場的頹勢。

直至2002年年底《英雄》橫空出世,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的新紀元,2003年內地總票房10億,04年15億,05年20億!

這個增長速度,王權恨不得直接穿越到十幾年後,內地票房幾百億的時代才是適合他的舞台!

大王影戲院到了,古香古色,很有明清建築的韻味,百年前的老建築早已不複存在,但老爹還是選擇了按照原來的風格進行裝修,因此當年還被電影《霸王彆姬》選中拍了一場戲,王權有幸旁觀。

進去後都是熟悉的麵孔,更早的時候王權也在這裡打過假期工。

“喲,少爺回國啦!”

“啥時候回來的啊少爺?”

“老板不在,這是替父視察呢~”

員工們跟王權都很熟了,嬉鬨了一陣,王權交了錢,讓他們給自己出一張最近場次的《霍元甲》,38元一張,略高於平均票價,但因為有會員,所以隻需要28塊錢。

自從上了大學,能自己拍廣告賺錢後,王權就有支持票房的意識了,雖然電影院是他家的,但自己沒買票就進去看,說到底就是一種偷票房行為。

最近的一場在半小時後,是600廳的大場,影廳大,銀幕也大,看著更過癮。

等待的間隙王權觀察了一下觀眾,成群結隊,人頭攢動,基本都是來看《霍元甲》的,這就是大片的魅力,當然,和檔期也不無關係。

年關將至,元旦前後到大年初一之前都算是賀歲檔,比如今還不成氣候的暑期檔強多了。

看看年底上映的都有哪些電影就能明白賀歲檔的強勢了,先是《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4)打頭,接著是陳可欣導演的歌舞大片《如果·愛》,然後是《指環王》導演的新作《金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