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一團冒著青煙處於高溫狀態的黑色石英砂出現,馬田手握鐵鉗,清掉表層的石英砂,進而從中取出一個熟悉的金屬鑄件。
圓柱體,空心,內部刻印菱形破片槽,外表粗糙呈暗紅色,最重要的是通體灰暗。
“首長,我們好像成功了,這不是以前在蘇區冶煉的白口鐵,是灰口鐵。”火把靠近殼體,看到通體灰暗的顏色,經驗豐富的馬田怔了一下,麵容頓時浮現欣喜之色,眼中透出激動,朝著趙書二人喊道。
激動。
源於內心的激動。
作為曾經在漢陽鐵廠待過的工人,廠長馬田的煉鐵經驗可謂非常豐富,他能分辨白口鐵和灰口鐵的區彆,眼前這個手榴彈殼體不是在蘇區冶煉的白口鐵,而是真正的灰口鐵!
“老馬,你再確認一下是不是灰口鐵。”趙書言語透著尊重,強忍著興奮之意。
“我絕不會認錯,這就是以前漢陽鐵廠煉的灰口鐵,白口鐵特彆硬,輕輕一錘就裂了,你看這個手榴彈殼子。”馬田連連點頭,簡單解釋一番,接著用鐵鉗錘擊殼體。
“叮!”灰暗顏色的殼體並未碎裂,而是發出一道清脆的金屬撞擊聲。
“哈哈,真的成了。”趙書見此,喜笑顏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十幾年了,真的煉出了灰口鐵……”站在旁邊的胡誌剛也鬆了一口氣,不禁提趙書感到高興。
彆看簡簡單單一個煉鐵,光是冶煉灰口鐵,就困擾了組織整整十幾年的光陰。
冶煉灰口鐵和白口鐵的技術難度,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線,當初蘇區兵工廠組織技術乾部和工人攻關灰口鐵冶煉技術,時至今日,依舊沒能成功。
而現在……
原來煉灰口鐵添加少量矽鐵,再讓它慢慢冷卻就行了。
如此簡單的冶煉技術,卻攔住了大家這麼多年。
胡誌剛回顧這些年一次次試圖冶煉灰口鐵的會議,心中情緒有些複雜,腦海之中更是浮現了餘華的微笑麵容。
若不是餘華的話,他們想要煉出灰口鐵,不知道還要多久……
很快,趙書就將成功煉出灰口鐵的消息,報告給陳康。
得到這個消息的陳康瞬間喜出望外,心情跌宕起伏,真的,比起莊教授和餘華一直鑽研的氧氣頂吹轉爐技術,成功煉出灰口鐵的消息對他造成的衝擊力更大。
畢竟氧氣頂吹轉爐技術對他來說很遙遠,冶煉灰口鐵則是軍工局麵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有沒有掌握冶煉灰口鐵的技術?”陳康連續深呼吸,強迫自己保持冷靜,捏了捏有些乾燥的喉嚨,向趙書詢問道。
趙書點頭:“掌握了,秘密在於時間和矽鐵,矽鐵需要用電爐冶煉。”
“好,好,讓電爐鋼廠每天煉一爐矽鐵,供應高爐。”陳康心中愈發激動,言語微微顫抖,腦海思索後下達指示:“胡誌剛!”
“有!”
右手邊的胡誌剛立即回應。
“馬上給我把兵工廠所有的手榴彈砂模運過來,老子他媽的今晚不睡了,衝產量記錄!”
心情極度興奮的陳康,如同月底衝業績的銷售般,直接以軍工局最高領導的身份下達生產任務:“還有,立即開始鑄造迫擊炮彈殼體的工作,炮彈殼體實際日產量給我先搞到300枚再說,記住最重要的一點,保質保量!”
有了灰口鐵,一直停留於圖紙狀態的60毫米迫擊炮彈,終於能開始生產了。
雖然炮彈殼體產量≠炮彈實際產量,但總比產量為零強。
除此之外,生產更多的手榴彈。
兵工廠造的手榴彈殼體砂模數量沒有五千,也有三千,除此之外,還有五十套殼體鋼模。
一句話——衝產量!
當然,陳康並沒有一昧追求高產量,對手榴彈殼體質量同樣有嚴格要求,
軍工局製造的手榴彈質量必須穩定可靠,這點至關重要,因為這是要交到戰士們手上的武器。
如果手榴彈質量不好,拉繩後立馬就炸,其後果不言而喻。
以前造這種次品手榴彈屬於沒辦法,現在技術問題解決了,絕不能再搞這種存在嚴重缺陷的手榴彈。
邊區製造,質量可靠!
“是!”胡誌剛點頭接下命令,迅速離去。
“首長,我們終於煉出灰口鐵了。”待胡誌剛和趙書離去,陳康快步來到正在觀摩澆注作業的劉將軍身邊,告知了這個消息。
“這個消息是否屬實?”劉將軍怔了一下,嚴肅問道。
“百分百屬實,已經多次驗證,在餘華幫助下,我們成功煉出了灰口鐵。”陳康肯定道:“接下來我準備生產60毫米迫擊炮彈,爭取把炮彈日產量搞到100發,保質保量。”
聽到陳康給出的安排,透出儒雅氣息的劉將軍點頭肯定道:“真是不容易……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沒給我丟臉,我先回去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老總,一定要保護好莊教授和餘華的安全,這是上麵的最高指示。”
“是,我明白!除了各科科長、趙同誌和警衛員外,目前軍工局其他人均不知道莊教授他們的身份,對內宣稱聘請的技術專家。”陳康回答道。
“好。”
劉將軍聽到這個安排,點了點頭,沒在耽擱時間,轉身離去。
待劉將軍離去後,深夜的柳樹溝,卻陷入前所未有的熱鬨場麵,整個手榴彈生產可謂物理意義上的‘熱火朝天’。
廠長馬田指揮鑄工進行不間斷澆注作業,趙書安排脫模工取出灰口鑄鐵材質的手榴彈殼體,胡誌剛待在翻砂間指揮鐵廠和兵工廠的翻砂工人們,製造新的手榴彈殼體砂模,以及60毫米迫擊炮彈殼體砂模。
衝產量!
衝產量!
衝產量!
戰士和工人們仿佛不知疲倦的乾活,僅僅一個小時過去,灰口鑄鐵材質的手榴彈殼體產量達到三百個,60毫米迫擊炮彈殼體產量十個。
隨後,經過自然完全冷卻的手榴彈殼體和炮彈殼體,則被送到兵工廠,用於生產完全體狀態的手榴彈和炮彈。
……
翌日。
旭日東升,沉眠一夜的黃土高原迎來新的曙光。
柳樹溝入口處,一輛道奇卡車整裝待發,警衛員呂俊羽和三名荷槍實彈的戰士站在車旁,軍姿屹立。
今天是餘華出發前往榆林考察的日子。
餘華和陳康沐浴於清晨時分的陽光之中,兩人似如朋友般不快不慢走在煤渣路上,向柳樹溝入口而去。
“昨晚沒睡?”陳康打了一個哈欠,關心道。
“睡了一會兒,跟教授一起連夜把帶式輸送機的圖紙畫了出來,高爐的鐵礦和焦炭進料口配備傳送帶,便能大幅度提升原料輸送效率,另外我還設計了一款手搖式球磨機,一個滾筒,裡麵放上很多鐵球,就能研磨鐵礦石,節省人工,製造起來非常簡單。”
餘華很是享受早晨的陽光,眯了眯眼,露出舒服的神態:“還有二棍斜軋機,等這台機器搞定,兵工廠就能量產無縫鋼管,不過暫時由於缺乏機床,想要造出真正的迫擊炮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造出無縫鋼管,知識製造迫擊炮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進行一係列加工處理。
“我不是一個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過我還是要對你說一聲謝謝。”
陳康聽到餘華交代的信息,輕聲道謝:“軍工局能有如今這個局麵,與你的付出離不開,謝謝你給了我們餘氏七塔技術,也謝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助,為我們找來了莊教授。”
“這是我該做的。”
餘華看著陳康雙眼布滿血絲,笑著回應道:“昨晚您也沒睡?”
“昨晚衝手榴彈產量,熬了一夜。”
陳康點頭,頗為神秘的微笑道:“要不要猜猜昨晚兵工廠生產了多少顆手榴彈?”
“手榴彈的話……1000顆?”餘華聞言,若有所思,沉吟一番,給出了心理估算的產量數據。
手榴彈和手榴彈殼體可不是一回事,餘華還是很好奇如今柳樹溝兵工廠的手榴彈日產量,按照規模的話,一千顆左右差不多。
“猜的**不離十,昨晚總共生產1165顆手榴彈,這是目前軍工局最高的手榴彈單日產量,是昨天單日產量的38倍。”
陳康輕聲感歎道:“之前規劃每天生產一萬顆手榴彈的目標,可沒想到單日產量這麼快就到千級,已經趕上當年蘇區總兵工廠的水平。”
規劃一萬和實際一千,兩種概念的影響截然不同。
昨天手榴彈單日產量30顆,徘徊於兩位數,而今天1165顆,直接突破千級,飆升到四位數。
說真的,陳康現在都覺得有些虛幻,感覺這個產量數據不真實,縱觀以往,唯有鼎盛時期的蘇區總兵工廠能達到這個水平。
可問題是蘇區總兵工廠唯有極少數時間,手榴彈單日產量突破一千,大部分時間每天能造個幾百枚黑火藥手榴彈,就達到高產水準。
“這說明您的工作非常有成效,我記得您以前不是主管部隊的嗎?怎麼會調來擔任軍工局長。”餘華笑了笑,好奇道。
對於旅長擔任軍工局長,餘華一直處於好奇心理。
莫得辦法,按照他對旅長的了解來說,這個時間節點旅長還在抗大學習,到了八月份立馬接收改編成為八路軍,直接走馬上任,去386旅擔任指揮官。
現如今,陳康卻是軍工局負責人。
世界真奇妙。
“你問我,我問誰?之前我對軍工生產是一點不懂,每天晚上硬生生一點一點學。”陳康無奈搖頭,目光看向餘華:“不過,有件事倒是可以告訴你,我應該很快就要卸任去部隊,而繼任者是李強。”
“李強?”餘華停了下來,麵露疑惑之色。
“你對他可能不了解,李強原名曾培洪,他為組織研發過第一台無線電收發報機,曾任特科交通科科長,在無線電領域有非常高的天賦,也是一名優秀天才。”
看著餘華臉上的疑惑,陳康笑了笑,簡單介紹關於李強的機密信息:“前不久他去蘇聯學習,還發表了一篇《發信菱形天線》的論文,據說這篇論文反響非常大,震撼了蘇聯通信學術界,為人方麵,他的性格友善,很好相處,就是我和他沒有共同話題,以前相處的時候,這家夥總覺得我問的問題特彆簡單,搞得我像白癡一樣。”
曾培洪!
臥槽,紅軍的哆啦A夢!
餘華聽到李強的彆名與身份信息,心頭巨震,李強這個名字還沒勾起他的回憶,可曾培洪這個名字卻太熟悉了。
馬列在上,這可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頂級大佬,在後世被人稱之為‘紅軍的哆啦A夢’,‘比王莽更像穿越者的超級天才’。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曾培洪大佬究竟有多麼牛逼?
如果餘華沒記錯的話,曾培洪大佬早年畢業於南洋路礦專科學校土木科,出身土木,由於組織需要軍火,但市麵上買不到,隻能找到曾培洪,表示你是學土木的,四舍五入就是學化學,為組織研發軍火。
曾培洪二話沒說,自己鼓搗出土製炸藥和手榴彈,成功造出組織上第一批軍火。
後來由於組織缺乏無線電設備,無法聯係蘇聯,加之這個時期無線電台處於高度管控設備,根本搞不到,沒辦法隻能再次找到曾培洪,表示你是學土木的,四舍五入就是學無線電專業,為組織研發無線電台。
曾培洪隨即轉到研發無線電的領域,而後展現極其驚人的無線電研究天賦,單槍匹馬獨自一人在1929年,研發組織曆史上第一台電台。
一個人,1929年,造一部電台,這個含金量有多高就不用解釋了。
到了三十年代,也就是陳康口中幾年前去蘇聯學習,發表一篇英語論文《發信菱形天線》,這篇論文內容有多麼牛逼餘華不清楚,他沒讀過,但餘華知道的這篇論文牛逼到蘇聯通信科學院不得不將身為學生的曾培洪,直接提升為科學院第七位無線電專家,研究成果命名為‘李強公式’。
要知道,蘇聯無線電通信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身為外國人的曾培洪,直接成為蘇聯通信科學院的第七位專家,當初餘華讀到這裡的時候,心中就已經震撼的不行。
在抗戰爆發之後,曾培洪回國,主持根據地軍工生產和研發,大幅度提升軍工生產水平,獨自一人撐起根據地的軍工生產體係,構建一定基礎水平的重工業。
槍炮廠、煉鋼廠、炸藥廠、煤油廠、製藥廠……這些就是曾培洪大佬的成績,或者說牛逼之處。
要無線電,馬上搞。
要軍火,馬上搞。
抗戰來了,需要槍炮炸藥和藥品,馬上搞。
這就是被譽為‘紅軍哆啦A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