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牡丹榴彈炮!(2 / 2)

我的科學時代 仲淵2 7663 字 6個月前

“如果不是親耳聽見,我真不敢相信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成本價僅僅隻有一千五百大洋。”李先生反應過來,話音滿是感慨,他完全沒有想到,自主生產火炮的製造成本會如此低廉。

便宜。

便宜到不像話的程度。

一門105毫米榴彈炮製造成本僅有一千五大洋,這個成本幾乎是民國兵工廠無法想象的,就拿來料加工的太原兵工廠舉例,光是一門105毫米山炮製造成本就高達上萬大洋以上,其中進口的德國克虜伯火炮身管,就占到製造成本的60%。

然而,即便是五千大洋的成本,也沒人嫌貴。

因為,這是正兒八經的105毫米榴彈炮。

南京方麵1933年購買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采購價格為單門1.6萬美元,每發75毫米炮彈20美元,而來源於萊茵金屬公司控股的蘇羅通2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附帶發炮彈,采購價高達88.6萬英鎊,折合每門炮超過3萬英鎊。

一個美元,一個英鎊,動輒上萬起步,而自家105毫米重型榴彈炮單門一千五大洋……

這就是差距。

餘華笑了笑,話鋒一轉,說道:“這是掌握基礎工業的優勢,紅牡丹榴彈炮本質上是工業品,隨著產量越來越高,通過改良工藝和工人熟練度提升,其製造成本會越來越低,另外,如果根據地轉為戰時生產體製的話,一門炮的製造成本僅等於工人全製造過程中所消耗的糧食數量,我們有足夠的資源。”

工業化的優勢。

李先生聽聞,輕輕點頭,他當然聽懂了餘華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整個人取出一根香煙,擦燃火柴,點上,抽了一口,緩緩吐出青色煙霧,他在思考著關於工業化的事情。

工業化的優勢非常明顯,和平時期可以為國民供應物美價廉的工業品,發展經濟,戰爭時期則迅速進入戰時生產狀態,以極其低廉的成本生產各類武器裝備及彈藥。

戰時生產狀態打的不是錢,而是資源。

而根據地有什麼資源呢?

神木的煤礦和鐵礦,榆林的糧食,延邊和玉門的石油,靖邊的銅礦,延城的石灰,鐵礦,煤炭,臨汾的優質鐵礦……

李先生抽了口煙,他理了理思緒,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根據地看似地處偏遠山區,但下轄區域或者影響區域內,竟然礦產資源豐富,完全可以支撐根據地工業化的前中期發展。

如果全部消化掉這些資源,那麼武器裝備及彈藥的產量將是一個極其恐怖的天文數字,而有了巨量的自產武器裝備及彈藥,部隊的發展將再無限製,而部隊擴張發展,則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反哺根據地工業。

這是一個不斷往複的正循環體係。

接著,他似乎想到了什麼,目光投向看似年輕卻已有些滄桑的餘華,根據地如今的一切,全是因為身前的少年和莊教授等人。

“餘同學,我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謝謝你們。”李先生再次出聲道謝。

餘華搖頭:“這是我應該做的,先生,學醫救不了中華,搞文學救不了中華,但工業可以拯救中華,這是教授和一眾同學,以及我的想法,希望您支持。”

此話猶如一粒種子,落在了李先生的心頭。

“我們會堅定不移的支持你們。”李先生會意點頭,給出承諾,

車間大門外,臨近正午的陽光灑了下來,斜著照進車間內部,帶來希望。

李先生走了,帶著關於日後發展工業化的問題離開機械製造廠,身影漸行漸遠。

“如果根據地的工業化發展進程,能從現在一直穩定維持到抗戰結束不被打斷,那麼未來大有可為……希望如此。”餘華心中默默念著。

中華工業化進程始於1953年‘一五’,背景是朝鮮戰爭結束獲得蘇聯援助的156個工業項目,由此拉開中華工業化發展的序幕,至此建立基礎且完整的全工業體係,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工業興國,這是唯一且必然的道路。

但是,如果能將中華工業化進程的起始時間提前到1937年,那麼一切都將變得不一樣。

眼下根據地工業尚且弱小,處在萌芽狀態,需要小心照顧和一定時間進行發育,若是將根據地工業這個成果培育長大,未來必然會獲得千萬倍的回報。

餘華希望根據地工業發展進程不被打斷,但這隻是主觀上的希望,畢竟,眼下還是戰爭年代,既有明槍,亦有暗箭。

不遠處,經過首次淬火的炮管坯件,小心送入專屬回火爐之中,進行回火工藝處理。

回火與淬火不分家,作為重要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經過回火處理的鋼件,硬度有所下降,內部應力消失,整體強度和韌性得到提高,力學性能達到平衡狀態。

為了獲得不同屬性的材料和金相結構,回火通常分為高溫回火,中文回火和低溫回火,而整根炮管坯件需要進行維持二十四小時的高溫回火處理,消除內部應力進行粗車加工,再進行二次液氮和三次液氮淬火處理,以此得到預計比例的馬氏體金相組織和綜合力學性能。

……

時間悄然進入十月份,國內戰爭態勢有所變動,南北戰場均進入白熱化狀態。

北方戰場,按照曆史本該於十月一日失守的平型關戰場已然掌握在晉綏軍手中,但前線守軍傷亡慘重,防禦陣線岌岌可危。

板垣征四郎為了彌補之前一二九師造成的損失,調集重兵再度進攻平型關,第五師團主力和東條英機增援的部隊,外加陸航轟炸機,戰爭烈度極高,團城口、西跑池地區相繼失守,戰線已經抵達平型關主關地區,戰爭態勢對於己方守軍而言極為不利,閻老西感覺內長城防線即將失守,連夜坐飛機離開前線,返回太原。

十月三日,比原定曆史多堅守了兩天的內長城防線守軍,隨著日軍筱原誠一郎指揮的十五混成旅團攻占茹越口,內長城防線出現巨大漏洞,整條防線陷入崩潰狀態,前方的平型關守軍和雁門關守軍為了避免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不得不舍棄內長城防線,迅速向忻口地區撤離。

忻口戰役開始醞釀。

南方戰場,淞滬會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日雙方部隊為了一街一角展開激烈廝殺,戰鬥烈度達到空前的高度,當前階段國民革命軍已經失去之前的優勢,轉攻為守,而日軍逐漸獲得增援部隊,憑借武器裝備的優勢,將戰場態勢變為轉守為攻。

整個淞滬戰場驟然間變成了一個絞肉機,國民革命軍傷亡愈發嚴重,基本每天就要損失一個標準步兵團的兵力,戰場態勢逐漸不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