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火朝天的車間內。
大量穿著深藍色的合成纖維工裝,帶著厚厚的防塵口罩的工人忙碌著;
一台大型中頻電爐前,同樣裝束的馬什忙得滿頭大汗,即便隻是大工匠伏爾甘名義上的學徒,治學嚴謹的伏爾甘依舊為馬什量身定做了一整套學習計劃。
從電爐到磨具,從衝床到銑床,從車間到圖書館,馬什必須一步一步熟悉並吃透所有工種的所有操作流程和技巧,才能接受他的知識;
用伏爾甘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最古典的實踐機械派教義,整個操作過程就是一個消化知識的過程,可以做到完整掌握知識的同時最大可能消除掉知識帶來的負麵影響。
馬什很想告訴他,自己追求的隻是純粹的知識,且自己並不受知識所謂的‘正負麵影響’。
但是他並未自作聰明。
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舒適區,自己貿然讓伏爾甘走出自己的教學舒適區,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他說不定也會犯錯,他犯錯了,自己學到的知識大概率有疏漏。
所以,不著急,一步步來吧。
還算淡定的馬什略顯生疏的操作著操縱杆,中頻電爐中部,一個燒的通紅發白的坩堝在機械臂的作用下緩緩升起,接著將灼熱無比的銅水注入倒模;
前線的戰鬥並不順利,戰士們需要大量的子彈彈頭,而這些彈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這裡盛產的。
早在半個月前,鋼鐵維京大廈就已經全麵進入滿負荷狀態,人停機器不停,一車一車的原材料被輸送進來,變成致命的子彈和炮彈。
工人們忙碌但不算疲勞,半智能化的流水線節省了人力,也大大減少了工人們的工作量;
聽工友們說,破碎群島城市聯邦早在五十年就實現了工業全智能機械化,得虧他們對漂泊終地實施技術封鎖,否則他們工人聯合會還真沒有出頭之日。
一直忙到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人這才和接替的工友換班,馬什也拿著飯盒,與兩位新認識的工友一道去打飯。
漂泊終地人臉皮都厚,一上午的功夫,三人早已混熟;
負責給中頻電爐加料的中年女人叫珍珍,是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生活的單親母親,另一個負責開倒模並粗加工彈頭的毛頭小子叫阿金,和馬什一樣是垃圾堆出身,幸運的是,他出生在城東的垃圾堆。
排隊登上巨大的工業柵欄電梯,三人被擠在角落裡,悠閒的聊著天。
“馬什,下午有什麼活動?”
忙了一上午,精力旺盛的小年輕阿金並不覺得累,反而攬著馬什壯實的肩膀頭子,熱情無比;
馬什其實和這小子差不多年紀,看起來倒是沉穩許多,隻墊了墊手中飯盒。
“吃飽然後找個地兒美美睡上一覺,上半夜還要上班,我可不想在工位上犯困,然後把一千多度的銅水澆到自己腦袋上。”
“切~就沒點年輕人的活動嗎!不如和我一起去16街看看!”
16號街,東區出了名的紅燈區,靠近城北,不僅是消遣玩樂的好去處,更是工人聯合會最重要的外彙來源。
城北輝光黨的人都喜歡來這裡找樂子,隻要你沒有施虐癖,那這裡絕對足夠安全,也足夠好玩。
16號街的資料一閃而過,馬什意動片刻,還是搖了搖頭。
“等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伏爾甘先生要是知道我精力如此充沛,天知道還會給我安排什麼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