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寒說下麵我們將進行第37章節介紹了
動靜第三十七
本篇主要論述了在兩軍對陣中,如何運用迂回和伏擊等戰法擊敗敵人。首先論述了在“兩陳相望,眾寡強弱相等,不敢先舉”的情況下,要使敵軍“行陳不固,後軍欲走,前陳數顧”,應該虛張聲勢,設伏敗敵。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地勢不利於設伏,“敵知我慮,先施其備”的情況下,應該在交鋒時,佯裝失敗,引誘敵軍進入我伏擊圈,這樣便可以擊敗敵人。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之軍相當,兩陳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陳不固,後陳欲走,前陳數顧,鼓噪而乘之,敵人遂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裡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裡而越其前後,奪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軍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我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遇,遠我族旗,疏我行陳,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無止,三裡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它的意思呢: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敵我勢均力敵,雙方對而相峙,眾寡強弱相等,誰也不敢率先發起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我要使敵軍將帥心懷恐懼,部隊士氣低落,行陣不能穩固,後陣士兵企圖逃跑,前陣動搖不定。然後。擂鼓呐喊,乘勢進小,迫使敵人潰敗逃走,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要做到這樣,就須派遣部隊繞到敵後十裡的地方,在道路兩旁埋伏起來,另派遣戰車和騎兵遠出百裡,迂回到敵軍的身遠後方,並命令部隊多備旌旗,增設金鼓,在雙方戰鬥發起後,擂鼓呐喊,各軍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樣,敵軍將帥必然恐懼,士兵必然驚駭,以致大小部隊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顧。如此,敵軍就必然失敗。”
武王問道:“假如敵方所處地勢不便我軍在其兩旁設伏,我戰車和騎兵又不能迂回到敵人身遠後方,同時敵人又發覺了我軍行動企圖,預先有了充分的準備,我軍士兵悲觀沮喪,我軍將帥心懷恐懼,與敵交戰無法取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微妙啊!君王所問的問題。像這種情況,應當在交戰前五天,就先向遠方派出斥候偵察,窺探敵人動靜,審察敵人前來進攻的征兆,預先設下埋伏等待敵人進犯。必須在對敵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敵軍交戰。疏散我軍旌旗,拉開我行列的距離,並以與敵人相當的兵力向敵進擊,剛一交戰即行撤退,鳴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繼續後退三裡再回頭反擊,這時伏兵乘機而起,或攻擊敵人兩側,或抄襲敵軍前後,全軍奮力作戰,敵人必敗而逃走。”
武王說:“說得好啊!”
比如:伏擊,即設伏殲敵的戰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戰法之一。伏擊的重要條件是地形,“必於死地”設伏。其次是善於運用佯動、示形、誘敵等手段,才能達成伏擊運動之敵的目的。馬陵之戰中,齊軍就是運用這一戰法擊敗魏軍取得勝利的。
前朝周顯王二十七年(前 342 年),前朝魏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應允救授,以促使韓竭力抗魏。但鑒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因此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十分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時,齊才發兵相救。次、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十萬迎擊,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前朝謀士孫臏認為。魏軍強悍善戰,不可貿然同其決戰,隻能利用魏軍素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導之”。於是決定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照孫臏預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灶,造成在魏軍的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人員銳減的假象。龐涓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誌渙散,士氣低落,士率逃亡過半,因此了顧太子中的勸阻,丟下步兵和輜重,隻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密,地形險隘,是設陣殲敵的理想處所。於是孫臏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並讓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材上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規定到夜裡以大光為號,一齊放箭。經過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果然在孫臏預計的時間內進入齊軍設伏地域。龐涓見樹乾上寫著字,就叫人點起火把前往觀看。哪知火光一起,齊軍便萬弩齊發。魏軍粹不及防,頓時驚慌失措,大敗潰亂。寵涓智窮力竭。看到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十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將太子申。此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退兵佯敗。以避魏軍的銳氣;減灶示弱,引誘龐涓輕舉銳進。最後設伏奇襲,終於全殲魏軍,贏得了巨大勝利。
金鼓第三十八
本篇論述了防敵夜襲、防禦反擊及追擊敵人時防止被敵伏擊的方法。防敵夜襲的方法是“以戒為固,以怠為敗”,設置嚴密的警戒,在陣地前派出哨兵,事先規定好口令暗號,隨時作好戰鬥準備。敵人前來襲擊,見到我戒備森嚴,無隙可乘,便會撤走。這時敵人“力儘氣怠”,是我進行防禦反擊的極好時機,因此可派出精銳部隊,“隨而擊之”。在追擊敵人時,應謹慎從事,避免中敵埋伏。遇到這種情況,應將部隊分為三部分,尾隨敵後,在尚未到達敵人設伏地域之前,三部分同時發起攻擊,即可將敵人擊敗。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當,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溝壘悉壞,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敵人夜來,三軍無備,上下惑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令我壘上,誰何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為一屯,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儘氣怠,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曰:“敵人知我隨之,而伏其銳士,佯北不止,過伏而還,或擊我前,或擊我後,或薄我壘,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為三隊,隨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隊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明號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它意思呢:武王問太公說:“率軍深入敵國境內,敵我雙方兵力相當,適值嚴寒或酷暑,或者日夜大雨,十天不止,造成溝塹營壘全部毀壞,山險要隘不能守備,偵察哨兵麻痹懈怠,士兵疏於戒備,這時,做人乘夜前來襲擊,三軍皆無準備,官兵疑惑混亂,對此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凡是軍隊,有戒備就能鞏固,若懈怠就會失敗。命令我軍營壘之上,口令問答之聲不絕,哨兵手持旗幟,與營壘內外聯絡,相互傳遞號令,不要使金鼓之聲斷絕,士卒麵向敵方,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每三千人編為一屯,嚴加告誡和約束,使其各自慎重守備。如果敵人前來進犯,看到我軍戒備森嚴,即使逼近我軍陣前,也必會懼怕而退走。這時,我軍乘敵人力儘氣竭之際,派遣精銳部隊緊隨敵後攻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