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與敵軍隔河對峙,敵人資材充足,兵力眾多,我軍資材貧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河進攻,卻無力前進;我想拖延時日,又缺乏糧食。而且我軍處於荒蕪貧瘠的鹽堿之地,附近既沒有城邑又沒有草木,軍隊無處可以掠取物資,牛馬無處可以放牧,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軍隊沒有戰備,牛馬沒有飼料,士卒沒有糧食,在此情況下,應當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向彆處轉移,並在後麵設置伏兵,以阻擊敵人的追擊。”
武王問:“如果敵人不受我的詐騙,我軍士卒迷惑恐懼,敵人進全我軍前後,我全軍潰退敗逃,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這是尋求退路的方法,主要是用金銀財寶引誘敵人前來掠奪,同時賄賂敵方使者。此事必須精密細致,不使敵人察覺最為重要。”
武王問:“敵人已偵知我方設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另派一支小部隊渡河向我進攻,我全軍震恐,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應部署為四武衝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待敵軍全部渡河後,發動我方伏兵,猛烈攻擊敵人側後,強弩從兩旁射擊敵人左右。同時把我戰車和騎兵布列為鳥雲之陣,戒備前後,使全軍猛烈戰鬥。敵人發現我軍與它的小部隊交戰,其大軍必會渡河前來。這時就發動我的伏兵,猛烈攻擊敵軍側後,並用戰車和騎兵衝擊敵軍兩翼,這樣,敵軍雖然人數眾多,定會被打敗,其將領也必然逃走。大凡用兵,其基本原則是,當與敵對陣麵臨作戰時,必須把軍隊布列為衝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再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雲之陣,這就是出奇製勝的方法。所謂鳥雲,就是象鳥散雲合那樣,靈活機動,變化無窮。”
我們舉例子:
河川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樣式之一。河川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渡水和反渡水。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強渡。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於自保的阻水而守,立足於殲敵的半渡而擊,立足於相機進取的越水而軍。笠澤之戰中,越軍就是利用暗渡而擊敗吳軍的。
前朝周敬王二十六年(前 494 年),越被吳擊敗。前朝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聚力量,伺機滅吳。吳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對外用兵,對越不加戒備。三十八年,勾踐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之機,襲擊吳都姑蘇(今蘇州),給吳以沉重打擊。四十二年,吳國大旱,倉廩空虛,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興兵再次伐吳。
三月,越王勾踐和大將範蠡率越軍五萬人進入吳境。吳工夫差聞訊,亦率六萬人迎擊越軍,雙方於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對陣相持。入夜後,勾踐從左、右兩軍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軍逆江而上,進至上遊五裡處;令右軍順江而下,進至下遊五裡處。夜半時分,左、右兩軍鳴鼓呐喊,佯為進軍。夫差突聞江麵上、下遊鼓聲大作,誤認為越軍乘夜渡江前來夾攻吳軍,分兵兩路馳往堵擊,僅留中軍接應。越軍探知吳軍分兵出擊後,以中軍六千銳卒為先鋒,偃旗息鼓,銜枚渡江,秘密接近吳軍大營,突然向吳中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遭突襲的吳中軍大亂敗退。兩路吳軍聞大營被襲回救,又遭越左右兩軍追擊,亦隨即潰敗。越軍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今蘇州南),三戰於郊(今蘇州郊區),連續大敗吳軍,迫使夫差退守姑蘇,最終滅吳。
此戰,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實施中央突破,
終於取得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襲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