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於殺死其父頭曼單於,自立為單於,並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
楚漢相爭時,由於無暇北顧,冒頓單於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征伐叛將韓王信,前鋒行進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於率精兵40萬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達七日之久,雖然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
“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
“和親”政策,並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西漢王朝在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
“文景之治”後,經濟上積累了巨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漢匈雙國的力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
“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為此漢武帝進行了積極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守邊郡要塞,征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采取措施鼓勵養馬。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經過經濟、軍事、外交一係列的努力,西漢抗擊匈奴侵擾的條件已經成熟。
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大行令王恢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他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而禦史大夫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讚同韓安國的觀點。
漢武帝最終采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王恢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於。單於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隻要等單於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於。”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武帝為此詔命群臣商議。
禦史大夫韓安國反對這個建議,他認為高祖劉邦之英武聖明,尚且被匈奴圍於平城達七日之久,何況兵馬一動,天下騷動,勝負難料,不可輕率出兵。
王恢是燕地人,曾長期在邊郡為官,熟諳匈奴情況,在商議中他向漢武帝進言:“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漢武帝最終采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謀劃部署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農曆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穀中。
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