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計將安出(1 / 2)

五世三公 今夜暢考 4248 字 11天前

何顒聞聲而動。

望著袁紹那布滿愁容的臉龐,何顒也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目光中流露出深切的關懷,問道:“本初,究竟發生了何事?”

袁紹用力將杯子放置在石桌上,發出了一聲沉重的聲響,他悲天憫人地歎息道:“並無其他,隻是不禁想起了元禮公、仲舉公等諸位大賢。”

何顒一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他的眼神瞬間變得深邃而哀傷,眼眶微微泛紅,悲傷之情溢於言表。

在黨錮之禍中,有三十五位被士人所推崇的對象,分彆被冠上了“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的名號。

三君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學習的榜樣。

八俊為“人之英”,即人中英傑。

八顧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為他人榜樣的人。

八及為“能導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導其他人學習三君等榜樣的人。

八廚為“能以財救人者”,即不惜家財,救助有難者的人。

而竇武,陳蕃,李膺分彆為三君和八俊中的代表,作為清流黨派的領頭人的他們,直接或間接推動了整個黨錮之禍,在這十年之間的曆史中留下了不可泯滅的痕跡。

“每當想起諸位的事跡,我都心潮澎湃,感慨萬分,難以釋懷。”說到這裡,袁紹的語氣低沉,帶著幾分哽咽,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當年仲舉公(陳蕃)和遊平公(竇武)意圖誅滅閹黨,事情遭到泄露。閹黨竟然蒙騙幼帝,搶奪印、璽、符、節,脅迫尚書假傳詔令,劫持太後,殺了遊平公。”

“仲舉公當時年過八旬,聞訊拖著病體率太尉府僚及太學生數十人拔刀劍衝入承明門為遊平公尋個公道,因寡不敵眾被擒,當日遇害。”

“每逢想起此事,我便不免悲從心來,深深歎息。我之所歎,皆是為了那些忠君為國,卻落得如此下場的各位前輩啊。”

說到此處,或許是那段崢嶸歲月觸動了何顒的心弦,他悄然落淚,竟不自知。

袁紹繼續感慨道。

“我曾聽聞染布的匠人說,布料若親近朱砂,時日一長,便會漸漸染上紅暈;而若靠近墨水,則會逐漸沉浸於墨色之中。由此可見,環境對物品之影響甚深,其對人之塑造與改變,更是可見一斑,不容忽視。”

“孟母深知此理,因此三次遷家,最終遷至學宮之旁。孟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習六藝,終成一代大儒之名。”

“諸位大賢品德高尚,他們身邊的人也深受其影響,同樣品行高潔。”

“仲舉公的友人朱震,聽聞噩耗後,棄官痛哭,親自收葬了仲舉公的屍體,並將他的兒子陳逸藏到甘陵。即使後來被人告發,朱震全家被捕,受儘酷刑,他也誓死不肯說出陳逸的行蹤,陳逸因此得以幸免。”

“再如汝南督郵吳導,奉詔前往逮捕範滂。當他抵達範滂的家鄉時,竟趴在驛舍的床上失聲痛哭。範滂聞訊後,歎道:‘定是因我之故。’於是決定親自前往監獄。”

“汝南縣令郭揖得知此事後,毅然解下印綬,欲與範滂一同逃亡。範滂卻勸阻道:‘我若身死,禍事或可平息,怎敢連累您呢’隨後,範滂與母親訣彆,範母對範滂言道:‘兒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無憾!’於是,範滂與元禮公一同上百人慷慨赴死。”

隨著情緒的遞進,袁紹的語氣越來越激動,“還有元節公(張儉),被閹黨構害,四處流亡,每戶人家即便知道會引來殺身之禍也願意收留他。”

“凡是元節公所經過並留宿的人家,被處死的數以十計,他們的宗族親戚也慘遭殺害,郡縣因此殘破不堪。然而,即便明知等待他們的是死亡,仍然有無數的人會站出來,以此為榮,甘願承受一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