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這太難了(1 / 2)

一說到大明朝禁海的事情,後世很多人都喜歡把鍋甩給太祖朱元璋“寸板不許下海”的聖旨上。

固然這其中有朱元璋的問題,但朱元璋時期禁海之舉也是迫於無奈。

大明肇造之初,人心不附,海外的敵對勢力時常利用在大海之上的來去無蹤的廣闊優勢,騷擾大明邊海,給大明的沿海地區的治安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老朱同誌又擔心江浙一帶的百姓,以及當時居住在泉州一帶的外國商團繼續支持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的殘餘舊部死灰複燃,與之爭奪天下。這也使得老朱同學對海上的力量產生了恐懼,故而也就三令五申的重申禁海之策。

出身農民的老朱同誌經曆過元末明初的慘烈動亂,也見識過為富不仁的大商賈是如何欺壓良善之輩。

所以老朱同學在骨子裡就恨透了那些喜歡“投機倒把”在海上從事走私貿易的商人。

再加上唐、宋、元以來由朝廷實行控製經管的朝貢貿易政策,因為走私猖獗的緣故,使得朝貢貿易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而要打擊這些走私行為,對於剛剛初建的大明王朝而言也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最後老朱同學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認知,認為大明朝的根基在於農業,而農業所生產的一切又足以養活大明朝,所以禁海這事在老朱當政的三十多年裡,就一條任何人都不能觸碰的禁忌。

而且為了強化這個禁忌,加強對內陸沿海百姓的控製,朱元璋又利用胡惟庸案炮製了一出“胡惟庸通倭叛國”的政治大案,使得對於開海有想法之人皆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言一句。

到了永樂時期國力大漲,朝廷也造的出來可以遠洋萬裡的巨艦戰船,也開展了一些列轟轟烈烈的下西洋壯舉,但隨著永樂大帝本人的駕崩,以及執行下西洋任務的鄭和去世。

這一場由皇帝意誌開展的偉大壯舉也就此斷絕。

後來的皇帝要麼魄力不足,要麼因為自幼生於深宮養於深宮,接受的又是傳統的儒家教育,使得“士農工商”的階級思想刻入骨髓,對於外麵的世界又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即便是想在開海。

但在已經占據了海上走私之利的南方士族的一再恐嚇和所謂祖製的壓迫下,有心開海的皇帝也收起了再次開海下西洋的心思,從思想上徹底的把擁有數千裡海岸線的大明朝變成了一個極端保守的內陸國。

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例子就是英宗時期,剛剛登基的堡宗還隻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還啥都不懂的時候,就被糊弄著下了“一切造作悉皆停罷”的詔書,將永樂時期開始的“下西洋”活動給禁了。

當然這一波被禁,除了因為皇帝年幼無知之外,最大原因就是之前的下西洋活動之中,獲利的僅有皇帝和少數權貴,而下西洋的成本卻要朝廷承擔。

這樣不健康的財政模式,負責管理文官集團要是願意繼續那才是活見鬼了。

畢竟他們幫助皇帝治理天下也是要花很多銀子和心力的,結果下西洋的好處全讓皇帝拿了,他們分不帶一分便罷,還要幫皇帝出下西洋的成本,這樣的模式能持續下去才邪門。

所以,英宗朝的禁禁海的是一點都不冤,要怪就怪皇帝吃獨食吃的太過分了,所以這幫文官們也就抓住了皇帝年幼的機會,以及太祖皇帝曾經頒布的多道禁海詔書為理由,直接罷了下西洋活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