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擒得那闖賊”常宇急急入殿尚未來及見禮,崇禎便急不可耐問道,此時清兵就在眼皮底下,他卻還惦記著這心頭大患,可見對李自成恨的多麼刻骨銘心。
常宇微歎,輕輕搖頭:“小的無能,若能再待十天半月或可,然……眼下隻能儘人事,聽天命了”。
崇禎帝聞訊難掩失落,終是長歎一聲:“你已儘力了,你已經做的很好了”。隨即令人賜座,旁邊的太監趕緊送來一把椅子,常宇慌忙拒絕:“小的不敢!”
明朝大臣上朝議政雖不像清朝那樣動不動就跪著,但很少有板凳坐的,除了一些功臣或老臣,其他都得站著。
隻不過此時崇禎在皇極門議政非正式上朝,召集而來的也都是內閣的股肱之臣,全然有座。
他賜座,若是私人場合便應了,可現在常宇哪敢坐啊,理由很簡單,旁邊都是什麼人啊,內閣的大佬啊,他是誰啊,皇帝家奴,太監啊,
雖說他啊戰功赫赫,然則祖訓太監不得參政議政,那些大佬也更接受不了和一個太監平起平坐同殿為臣。
眼見李邦華等人臉都黑了,常宇深諳明哲保身之道,他可不想學魏忠賢那樣高調,弄得人人喊打。
“你剿賊有功,朕賜你座,你就坐”崇禎見常宇一臉疲色心有很是憐惜,不顧旁邊李邦華等人的臉色已由黑變青,異常堅持。
“皇上,此時清軍入關京城危在旦夕,小的尚有諸多不明之事還需弄清楚,這清軍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入關的,手頭可有京畿附近地形圖……”常宇見崇禎堅持賜座,若是再拒絕則會掃了他麵子,於是趕緊岔開話題,這一舉動頓時博得李邦華等人的好感,這太監比之魏忠賢可上道多了。
這話題果真轉移了崇禎的注意力,太監隨即送了地圖過來,常宇鋪開尋找古北的位置,旁邊王家彥開口告之他當下最新情報:北邊連日雪天,清兵騎兵一路疾行,地方守兵多反應不急,直至承德時方才報來,朝廷得知時韃子已隻古北口了……
常宇仔細看了地圖,古北口在密雲正北,承德在密雲東北,清軍入關最快路線應該是從承德直接南下到興隆縣從牆子嶺或青山關入關,崇禎十一年,清軍第四次入關便是從這裡打進來,可這次清軍為何舍近求遠,從承德直奔正西繞到灤平縣再南下從古北口入關?
王家彥猜測是因前車之鑒,明軍重修牆子嶺等關口並駐重兵,清軍便出其不意從防守較弱的古北口打了進來……
看來情報摸的很詳細嘛,常宇知道清軍覬覦大明太久,數十年間在大明布了一個大大的情報網,裡裡外外都摸的明明白白,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他們眼睛。
常宇盯著地圖皺著眉頭沉默不語,崇禎帝和一幫內閣大佬則緊緊盯著他大氣不敢喘一下,特彆李邦華等內閣大佬,他們雖極力反對太監參政也擔心又出一個魏忠賢,可心裡明白的很,眼前局勢危急,已到火燒眉毛了,能滅火的隻有眼前這個小太監,論行軍打仗他們加一起都不對手,隻能自我洗腦:這不是參政,是打仗,和朝政兩碼事……
良久,常宇長長呼了一口氣,崇禎帝趕緊道:“可有應對之策?”
常宇苦笑:“來了就打唄,還能有啥對策”
崇禎愕然:“打?怎麼打?”
李邦華也道:“常公公,京畿此時能調動的人馬也就是唐通和馬科加起來不過兩萬人,怕是不敵……”
常宇忍不住的翻了個白眼,說的好像有十萬大軍就敢打就能打的過似的,清軍前幾次入關,哪次明軍不是十幾萬大軍給人家當保鏢,一路護送清軍搶劫殺人放火,當然這話不能直接說出了,於是道:“城中京營尚有數萬……”
“京營動不得”話未說完王家彥便急急打斷:“京營乃守城之用,京城為重不可調走”。
常宇微微一笑:“清軍不會攻城的”。
諸人一怔,麵露不解,不知他為何這麼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