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大典最初便是由常宇提議,目的有三。
其一,振軍心穩民心,其二,加強皇權影響力,其三論功欣賞,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從數月前的太原保衛戰到後來的寧遠大戰再到保定府勤王之戰,還有剛剛結束的韃子入關之戰,明軍參戰將士多大數十萬,輾轉多地行程數千裡,拋頭顱灑熱血,無數將士犧牲了性命,才守的北五省平安,免去大明亡國之危。
這其中有多少將士浴血奮戰,戰死的要善後,活著的要嘉獎!
朝廷不能寒了他們的心,因為南邊戰亂還需要他們賣命,所以崇禎帝決定來個大手筆嘉獎這些有功將士。
內憂外患,國之不幸,然又幸有諸位舍身衛國,朕甚感激,當以論功行賞……崇禎帝起身走到點將台北緣,看著台下眾武將發表一番簡短卻情真意切的演講,隨即令太監王承恩宣讀獎賞名單。
點將台下寂靜無聲,所有人都在側著耳朵傾聽,封賞名單由低往上,有普通士兵作戰勇猛的提拔為小旗,總旗,把總等低級武官的,亦有一些中等武將晉級,其中當以原大同總兵薑瓖的部將楊振威為最。
其補大同總兵,授鎮朔將軍(宣府掛印)可謂完全頂了薑瓖的缺!身價瞬間可與周遇吉,黃得功平起平坐了。
突如其來的幸福讓楊振威自己都驚的目瞪口呆,很顯然他自己也沒想到一下升級這麼多,但轉念又想到當初小太監暗示他的話,好好乾,薑瓖的位置還空著呢,心下頓時感激不已。
其實要知道他這數月見也的確很賣力,從大同到太原又跟著周遇吉到保定府到京城又追清軍南下,數千裡輾轉任勞任怨,而小太監也沒食言,終於將其推上去了。
而和他一樣辛苦的何成新原本隻是個參將,如今也被升職副將,加授信武將軍,堂堂正四品武將。
餘下,周遇吉部秦鬆旺,高亓,黃得功部手下翁之琪等八部將皆有升遷,幾乎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肉吃。
便連一直掛空職的投誠降將郝搖旗也因軍功赫赫,授明威將軍,上騎都尉,參將銜受李岩統。
還有一個出人意外的,在太原受傷被俘的劉體純,此時傷勢已愈竟也被封了個參將,同樣在李岩手下聽令。
王晨恩每念到一人,得封賞的武將便會到台下謝恩,台下便會有太監授其冊書,印符等物。
不過這些都是開胃菜,真正的重頭戲還是看如何封賞那些軍方大佬,如吳三桂,周遇吉,黃得功這些人。
”李岩向前聽旨“點將台上王承恩一聲清嘯,台下兩側文武立刻坐不住,失身竊語,來了,來了,重頭戲來了。
李岩匆匆出列,至台前躬身拱手:“皇上萬安,臣,李岩接旨”。
“皇上有旨,李岩上台聽封”王承恩話音一落,台下文武低聲驚呼,看來封賞不小啊,議論間,李岩謝恩匆匆登台,至崇禎帝座前跪拜:“臣,李岩叩見皇上”。
崇禎帝起座至其身前攙扶:“卿有傷在身,平身”李岩叩拜謝恩。
“李岩剿匪平亂有功,授總兵官印,加太子太傅,進封柱國……”
台下頓時嘩然不已,年初便聞崇禎帝為嘉勉有功武將,學前朝開設武職八柱國,與文官並列。
近千年來柱國為文官巔峰,無數人夢寐以求,亦有武職低文官一籌,但至元明已成虛銜且多是死後追贈。
武柱國在曆史上曾經璀璨一時,西魏時便有威震天下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其中李淵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名列其中。
如今,崇禎帝也要搞個大明版八大柱國大將軍!
隻是誰也沒想到第一個竟然是李岩,一個賊軍軍師投誠朝廷不過幾個月的年輕人。可就是這個年輕人,投誠之後從太原千裡馳援關外,又在保定府勤王大戰時掛帥,指揮北部兵馬與李自成死磕,終將其擊潰,擋住了闖賊大軍的北上之路。
後其隨同小太監南下追清軍,在香河一戰幾乎全軍覆沒……一路協助小太監運籌帷幄又能獨當一麵是個少有的帥才,且其賞罰分明,軍紀甚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