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八卦一下(1 / 2)

扶明錄 浪得虛名 3534 字 7個月前

就在常宇在東流和黃得功幾個小酒喝著牛逼吹著其樂融融的時候,遠在數百裡外的武昌,一中年男子獨坐堂上手握一杯茶,看著桌邊那封信,陷入沉思。

這中年男子就是坐鎮武昌擁兵自重的平賊將軍左良玉,史書對於其人最多的評價是橋橫自恣。不鳥張國維,看不起熊文燦不聽他倆調遣,氣死楊嗣昌。

縱觀其軍旅生涯所作所為可以說與劉澤清之流不相上下,最常乾的事就是一邊當賊四處掠劫一邊和賊軍打仗,搶劫百姓掠奪婦女所做惡事比賊軍一點兒都不少,也因為給朝廷幾次下罪,卻因後來朝中無將可用又再次起用將功贖罪。

但有一說一,他也是從賊軍作戰次數最多的將領,輸贏五五分,而且曾有一次大戰張獻忠射了對方兩箭還砍了一刀差點就要了張獻忠的命,當時老張扛不住了要投降,左良玉知道他一定是詐降還要繼續進攻,奈何被熊文燦阻止,否則,現在哪來的張獻忠入川做大。

崇禎十五年(1642年),侯恂為督師發帑五十萬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開封再戰,左良玉不敢迎戰。李自成遂攻打襄陽,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均沒得到補給,遂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舶。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複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複武昌。

也就是說,自前年起,這近兩年多的時間,左良玉就在武昌擁兵觀望,不造反也不聽令,我就靜靜的看著,便憑此就可知其牛逼的程度。

介紹完左良玉的履曆後再說說他現在的所在地,武昌。

很多人會把武昌和鄂州搞混,也的確容易搞混,因為鄂州古時也叫武昌,在很多時候出現了武昌叫鄂州,鄂州叫武昌的現象,彆說普通人就是專家都一臉懵逼,以至有人會以為左良玉坐鎮的武昌其實在鄂州。

細說這事其實和孫權有關,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今鄂州市),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置武昌郡。這是武昌名稱最早的由來所以那時候的武昌其實是現在的鄂州。

。那武昌的名稱為鄂州擁有,怎麼武漢怎麼又冒出個呢?這又還得從孫權說起。

孫權改鄂縣為武昌不久,在現在的武漢市武昌的蛇山頭北麵築城,因長江對岸又是漢水(古稱夏水)的出口,故稱夏口城。當時的縣治設在金口(今江夏金口鎮)。南朝宋時夏口城是郢州江夏郡所在地,故夏口城又叫郢城。隋唐五代宋幾百年間,設鄂州郡江夏縣治所,夏口城擴建改為鄂州城,所以現在的武昌,那時候叫鄂州。

直到元朝1297年改鄂州路為武昌路,江夏縣仍存。這可能是古夏口、鄂州稱為武昌的最早由來。明清朝為武昌府江夏縣,明朝武昌城內還設藩王府。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有關這兩個地方愛恨情仇,這裡不多贅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左良玉坐鎮的武昌就是現在武漢武昌,也就是建在江夏山(今蛇山一部分黃鶴樓所在)北麵的武昌城,後擴建,蛇山成為城中心山,山南腳下就是楚王府。

城臨江而建,占地七八平方公裡,如今的武昌市中心都在其中,城高牆厚留有九門和北京城一樣,如今僅存的起義門就是當年九門中東南城門中和門,可惜的是在武昌起義後三年內作為“封建堡壘”其他都被拆掉了。

加之滄海桑田,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不說原本古跡難尋,便是當年城南門外的鯰魚套(一條入江河)都消失不見咯,更彆提當時城中的幾座風景秀美的湖泊也早成良田。

與武昌城隔江相望的就是漢水(今漢江)和漢陽城,簡而言之,武昌的戰略位置太至關重要了,依山傍水易守難攻又可自足自給,也難怪坐鎮於此的左良玉有了想法。我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