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錄第2084章 人物
他的北伐論是建立在“滿清崩潰論”的基礎上,即他判斷“彼虜有必亡之勢”,依據如下:
皇太極兄弟眾多,順治帝兄弟稀少;
皇太極時人才濟濟,順治帝時都是庸劣之輩;
皇太極時崇尚武事,順治帝時日益漢化,武事漸廢;
順治帝“雖曰英雄,荒於酒色已甚,其勢不久”。
他認為北伐的可行性在於:
中原豪傑義士會群起響應;
滿清不尚武事,遼沉防備空虛;
朝鮮向清所貢歲幣都在遼沉,北伐期間可資軍用;
丁卯、丙子胡亂中有數萬朝鮮俘虜,可為內應。
因此,孝宗計劃在十年內培養精銳鳥銃兵10萬人,等待清朝內亂,然後出兵直抵山海關外。
而且為了實施他這個北伐計劃,李淏無心嘗膽暗中也做了很多準備。
奈何,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很殘忍,因為這個時候清廷已經入關,且橫掃中原,屁股越做越穩了,而中原那些反清勢力都是一盤散沙,越來越散,一擊即潰。
另外一方麵,經過那麼多年清廷的殖民,朝裡越來越多的王臣膝蓋也越來越軟十之八九都開始親清了,他曾召見了一些家屬死於丙子胡亂的大臣,稍微透露北伐之意,但都“皆邈然無以為意”。因此,孝宗後期經常歎息“日暮道遠”,流露出深深的挫敗感。
而且北伐計劃屬於機密之事,若被清廷知道,他必死無疑,所以他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問臣子:誰讚同誰反對,隻能挨個旁敲側擊,然則朝中十之八九都是反對的,唯宋時列。
這宋時烈是誰?是李淏最早的師傅,丙子胡亂之後十餘年間拒絕出仕,隱居鄉野,哪怕是李淏從沉陽回來之後,李倧讓他出山繼續教導李淏,都被他拒絕,直到仁祖死了,李淏上台之後才出山,也是唯一讚同李淏的北伐計劃的,由此也可見他對仁祖投降清廷一直耿耿於懷!
但這時候,李倧父子要密謀大事,必須要找信的過的人才行,宋時烈當然是人選之一,但他因為他對仁祖心存芥蒂,一時之間說不動他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