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明軍千餘,已至城下!”
鬆山之上,鼇拜得報之後,眉頭緊皺,上了城頭便見一老者早他一步正在觀望,此人不是彆人,便是原大明薊遼總督,鬆錦大戰的主帥洪承疇。
隻不過他現在啥都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洪承疇投降以後,隸屬鑲黃旗的包衣牛錄,簡單說就是皇太極的家將類似千戶這麼個軍職,表麵上皇太極對他恩寵有加,實則處處防範,終皇太極一朝都他沒重用過。
而他真正被重用是在李自成破京城崇禎帝自儘後,洪承疇給多爾袞出謀,趁他病要他命,隨後清軍入關,他受重用總督南下兵馬,才開始平步青雲。
而這個時候,皇太極雖然死了,但清軍還沒入關,或者說入關失敗,而且是慘敗的那種,洪承疇當然還是沉陽被監視被晾著。
原本可能就一直這樣了,可誰知,明廷這兩年竟奇跡般的起死回生,竟也要趁清廷大病要他命,或者說趁機拿回失去的錦州,開啟第二次鬆錦大戰!
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早已精疲力儘的多爾袞不得已,便又將洪承疇給拽了出來,當初是你是援兵,如今還是你來打,當年你來攻,如今你來守。
但還沒給他實權,說實話就是個謀士。
洪承疇也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此番若不能建功,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他想不想建功,當然想了,既然換了陣營那就隻有以功搏名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或許有人覺得,洪承疇也是無奈投降啊,朝廷那邊使勁的催催催,逼著他往坑裡跳,手下將士不齊心,加上夏承德通敵才導致被俘投降,假若他又反水明廷為什麼不能接受他。
原因很簡單。
他讓明廷和崇禎帝丟臉了,丟老大的臉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有逃兵告訴吳三桂說,從清軍口中聽說洪承疇被殺了,吳三桂便把這個消息上報朝廷,崇禎帝聽了那是相當難過啊,下旨稱讚“洪承疇節烈彌篤”,並指示“速與優旌,以慰幽忠”。
之後又有洪承疇的家仆陳應安等從亂軍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報告洪承疇“殉難”始末,稱洪承疇被俘後“罵賊不屈,惟西向叩頭,稱天王聖明,臣力已竭,死之。從來就義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這下崇禎帝更難過了震悼痛哭,下令設祭壇於朝天宮前,準備親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禎帝又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一說十六壇,設立祠堂,議定諡號。他臨軒垂泣,說:“我不曾救得承疇。”反正就相當的自責。
但畢竟還有冷靜的人,比如負責恤典的禮部侍郎王錫袞提醒道:“因關外諸逃將塘報遊移,並無確據,其意恐以抗節之忠,形其偷生之醜,以惑兵部。臣兩次行谘兵部,俱不回複。”
意思就是這時局亂七八糟的,誰知道真真假假的呢,咱們還是先確定後再做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