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
前線戰事還未平息,兩國仍在激烈交戰之中,每日都有死傷之數傳回,薛忱的這一紙控訴傳回朝中,頓時便引起一片嘩然。
更要命的是,也不知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這消息不僅在朝中官員之中傳開,很快也在京中百姓中傳開。
依照這樣的傳播速度,隻怕出不了一月,便要天下皆知了。
皇帝也沒有耽誤,當即便令禦史台及刑部徹查此事。
皇帝動作如此迅速的原因也很簡單,這一是為了平息民憤,安撫前線將士,二則是為了撇清關係。
——在之後傳回來的折子裡,薛忱將事情的原委道來後,此事居然還牽扯到了皇帝的頭上。
原來當初,薛惟率領三萬大軍追擊夏軍隻是做給人看的假象。
實際上,薛惟是打算秘密繞道行軍至夏軍背後。
隻要成功,他便能與薛賀帶領的軍隊對夏軍進行前後包夾之勢,屆時必定能一舉擊破夏軍。
此番行動有些冒險,以防萬一,薛賀和薛惟未曾向任何人透露過消息,就連那些跟著薛惟繞道行軍的士兵們,也都一直以為自己還是在追擊夏軍,完全不知道真相。
可他們的行蹤卻還是被人發現了。
夏軍在他們必經的峽穀之路上提前設下了埋伏,就這樣,薛惟和他帶領的整整三萬士兵被儘數殺害,隻留一個薛惟的親衛僥幸逃生,在帶回薛惟屍首告知一切真相後,也力竭而亡。
這絕不是偶然。
夏軍是提前知道了他們的計劃,提前蹲守,所以才能夠在山穀之中設下落石羽箭木樁等等埋伏。
可提前知道他們計劃的少之又少,軍中僅僅就隻有薛賀薛惟兩人而已。
這總不可能是薛賀出賣了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去送死吧?
——不在軍中,就隻能在前朝了。
繞道行軍的事情,除了父子二人外,其實還有一人——
皇帝。
戰初,皇帝曾多次來詔,要求薛賀薛惟儘快奪回被攻占的三座城池,也好在薛賀薛惟不辱使命,順利奪回了那三座城池。
但很快,朝中又來詔令,要求他們乘勝追擊,爭取殲滅夏軍,以絕後患。
這詔令與父子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兩人自然欣然接旨。
之後商軍屢戰屢勝,軍中士氣大漲,眼看著夏軍就要被打回老家了——此時,薛賀和薛惟想著的,還是穩打穩紮,一步一步來,騷擾夏軍致其兵疲,然後再一舉擊破。
但偏偏此時,前朝又傳來了詔書。
詔書之中除了和以往一般的嘉獎之外,更有催促之意,希望他們能夠儘快殲滅夏軍,趕在年節前結束,還能回京來過個年。
這打仗的事哪能急的?
兩人起初都沒有在意這一紙詔令。
但緊接著,發來的詔令越來越多,每一封都是在催促,而一直到最後一封——送詔令之人,還送來了一封皇帝的密旨。
密旨中直言,夏國暗探回報,夏帝重病垂危,朝中一片混亂,幾大皇子奪嫡沒人能管得了前線的事情,此時正是他們一舉攻入夏國,直取夏國國都的最好機會。
在如此反反複複的催促之下,最終,薛賀和薛惟還是商定出了一個稍微冒險些的繞道行軍的計劃。
並且,為了安撫前朝多次催促的皇帝,薛賀寫了一封密函,令心腹送回了京中,告知皇帝繞道行軍的計劃——
也就是說,眼下除了薛賀薛惟,知曉這行軍計劃的,就隻有皇帝了。
皇帝畢竟是皇帝,不能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大聲喊冤,但從他立馬就下旨讓禦史台和刑部徹查的舉動來看,他應當是覺得自己很冤。
皇帝確實是發過多道詔令去前線,但大多都是嘉獎和鼓勵。
催促的當然也有,但並沒有薛忱說的那麼多。
而且皇帝自認為自己說得可委婉了,他隻是好聲好氣地告訴兩位將軍,年節快到了,早些回家還能趕上和家中親眷一起過年啊。
皇帝下發的詔令可都是經過翰林院起草的,翰林院裡的士子都能替他作證。
而薛忱所說到的那封密旨,皇帝也承認,這他倒確實是發過。
但那也是因為他確實收到了夏國暗探的回報啊。
夏帝病危,夏國朝政一片混亂,前線無人能管,這實在是一舉攻入夏國的最好機會,他自然就寫了密旨告知薛賀薛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