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堂皇之道(2 / 2)

不僅是由於他一貫謹慎小心的性格。

更是因為他十分清楚這樣做將會帶來極大的弊端。

雖然麾下的勢力或許會因此迅速發展壯大,然而根基卻難以穩固。

他難以確保麾下不會出現如這些黃巾軍一般肆意作亂的情形,也沒有足夠數量且能力出眾的人手進行有效的管理。

即便僥幸成功,得到的也極有可能隻是一個混亂無序、動蕩不安的國家。

經過這些年的成長曆練,在時代的磨礪下,他已不再是原本那個涉世未深、“天真”的現代人,對於複雜的人性和可怕的權勢愈發懷有深深的敬畏之心。

知易行難,此前看待許多事情時他往往覺得輕而易舉、極為簡單,覺得自己也能遊刃有餘地做到,甚至認為換作自己能做得更加出色。

即使麵對諸多聲名遠揚的名人能士,也敢於毫無顧忌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但真正身處其位時,才深刻的發覺,事情的艱難程度遠超自己當初的想象。

很多決策並非領導者想做出的,很多人也並非領導者想用的,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反複權衡利弊,因為這背後所涉及的層麵實在是太多太深。

一些看似愚蠢至極的決定,背後都有著無數合理的原因,甚至是無數個正確的決定形成的。

這世上能夠輕而易舉的指出問題的人多如牛毛,能夠頭頭是道的提出合理舉措的人也為數眾多,然而真正有能力切實解決問題的卻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人類唯一能從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曆史中真正吸取教訓。

很多事情,並非讀過幾本史書便能無往不利、萬事順遂。

若真的迅速得到一個看似強大卻實則混亂的國家,田澤沒有絲毫把握能夠將其治理得井井有條、繁榮昌盛,明末、宋末那些慘痛的先例猶如一道道醒目的傷疤,時刻提醒著他。

強大,有時也可能成為致命的劣勢;弱小,有時反而蘊含著潛在的優勢。

正如戰國之時一般,起初最為弱小、毫不起眼的秦國卻是最終的勝利者。這看似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偶然,但卻也有著其內在的必然性。

商鞅變法為何能夠大獲成功?一是因為後發優勢,能夠借鑒他國的經驗教訓;二是因為秦國當時積貧積弱,弱小到了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地步。

其他各國都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變法,都曾盛極一時、各有千秋和優劣之處,卻最終都並未完全成功。

秦國的變法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吸取了各國變法的經驗和教訓,巧妙地借助各國的失敗案例獲取了寶貴的成功秘訣。

同樣,各國變法都不夠徹底,因為他們實力強大,既得利益者眾多,對於變法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而且他們原本的體係已然根深蒂固,變法成本過高,阻力過大。

隻有秦國,因過於弱小麵臨著覆滅的危機,所以必須孤注一擲地進行變法;因為原本就連執政基礎都未打好,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直接推倒重建。

雖然即使是這樣,秦國變法也曆經了不少艱難曲折的波折,但終究是在曆史的洪流中成功了。

換作其他國家,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最好的結局隻怕就是如明朝的張居正一般,政興一時,人亡政息,難以長久。

田澤想要的並非高高在上的皇位,也不是名義上一統天下的虛榮,而是百姓,生活富足、擁有信念的百姓。

想要達成這一宏偉目標,他有著太多的事情需要做,根本無法一蹴而就。

若是操之過急,很容易引發一係列錯綜複雜的問題,就如同明朝的改稻為桑一樣。再好的政令若缺少足夠多的合格的中低層官吏去切實執行,也會不可避免地淪為禍國殃民的惡政。

而若是慢慢來,很容易滋生出既得利益者,從而阻礙後續變革的推進。先富起來的人未必願意真心帶動後富的人,反而會愈發期望能有更多的窮人,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無論是出於基本的道德之心,還是希望能夠最大化的收集氣運,田澤都希望自己打造的是一個被自己牢牢掌控、根基穩固的國家。

因此,田澤選擇了穩紮穩打,走堂皇之道,一步步贏得天下民心。

將遼東這棵尚顯稚嫩的小樹苗的根不斷紮深紮實、樹乾修正得筆直挺拔,再伺機擴張發展。

船小好調頭,勢力弱小時發現問題方便改正,便是想要重新分蛋糕也並不難。

即使存在既得利益者,在不斷改革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田澤也能不斷通過占領其他州郡,分出更多合理的利益給他們。

雖然他們分得的利益比例看似變小了,但是總體得到的利益卻是實實在在地增多了,自然不會過度抵觸。

如此一來,利益一邊在不斷擴大,一邊又在不斷地做好調整分配,所有人都會成為助力。

“急則生亂,謝謝你們讓我深刻地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有很多種辦法可以贏,但我想走最穩、最正的那條道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