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從田澤到來之後,由於律法嚴苛,他們好久都沒有打過架了,筋骨都有些不暢快。
現在能有正當動手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過。反正事後理論起來,官府抓的也是這些鬨事之人,他們也算是為民除害,說不定還能得到個嘉獎之類的。
發現百姓忽悠不動,這些士子又想鼓動地方世家豪強,結果一看,發現遼東的豪強寥寥無幾。
原本的豪強幾乎都被田澤一網打儘,剩下的多是小門小戶,也不願意和他們瞎折騰。
這些世家子弟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
在中原,他們擁有儒學典籍的最終解釋權和官員的舉薦品評權等,所有官員百姓都要依照他們的規則行事。
他們掌控著大量的田地和佃戶等,百姓們都得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因此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給人扣帽子,把持官府、仗勢欺人。
但在遼東,他們發現完全不一樣。
遼東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完全不吃這一套。
你有能耐,拉出來遛遛。
種地你能比我種得好?你能比咱們村的村吏懂得多?還是你能讓一地百姓豐衣足食?
田使君都說了,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你書讀的再好、品德再高尚、名氣再大,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什麼用?
田澤深知,這些世家豪強在天下一直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想在他們的規則之下占到便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黑的他們都能說成白的,和這群人較真必然失敗。
所以田澤乾脆不和他們玩了,自己自成一套體係。
任你巧舌如簧,錢、糧、百姓和最終解釋權都在我這邊,你能奈我何?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田澤直接用世家豪強的手段擊敗了世家豪強。
遼東之外我管不了,但是在遼東,我說了算。
在碰了無數的釘子之後,這些中原來的世家子弟很多徹底崩潰了。
大量世家子弟寧願冒著危險返回中原也不願受此之辱。
但還是有少許世家子弟留了下來。
其中一些人隻是為了避禍,見無法再呼風喚雨,索性直接閉門隱居起來。
但也有一些人,真的懷有濟世報國之心,見到如今遼東的繁榮盛況,不禁心生向往。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想法,考入了各大書院、學院,準備和這些寒門子弟和平民百姓同台競技。
那些僥幸存活的遼東本土豪強見此情形,算是徹底看清了形勢。
隻要田澤還在,他們就彆妄想再恢複過去的規則。
死心之下,也不再軟抵抗,紛紛派遣族中子弟前往各大書院、學院求學。
對此,田澤樂於見得。
他一直致力於治下的教育,培養出了眾多能吏良將。
軍中,除了關羽、張遼等名將外,很多屯長、曲長都是田澤培養的乾將,能力極強。
尤其是最初跟著田澤的那兩百護衛,擔任偏將等職都不會有任何問題,使得整支軍隊體係十分健全,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但是在官府之中,田澤培養出來的大多數隻是能做事的小吏,而非統籌全局的官員。
因為時間太短了,普通百姓的底子太淺,多數人經過數年時間培訓也隻能為一小吏,還不具備獨當一麵的底蘊。
遼東的中層官員相對匱乏,而且多是寒門子弟,能夠維持順暢發展,全靠陳宮等人拚命努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若想讓百姓能夠有能力在中上層官員中占據一席之地,沒有十數年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因為他們的底蘊和綜合能力比之世家寒門差太多了。
這個時代的世家豪強不是傻子,儒家也沒有軟弱到後世的那種地步。
世家寒門受到的教育都是成體係的,極為完善全麵,並非隻是之乎者也那一套,實乾能力不容小覷。
所以短時間內,田澤還是要依靠這些人支撐局麵。
隻不過有了底層小吏的平衡,讓田澤不用受其束縛罷了。
畢竟中上層官員,雖說十分重要,但也並非不可替代。
基層官員提拔上來照樣能乾,無非就是乾得稍差一些。
要是這些人真的想暗中對抗或者撂挑子不乾,田澤直接就能掀桌子,反正我不差人。
但能有更優秀的人選,終歸是好事。
田澤對於世家豪強的這些士子本身並沒有任何偏見,隻是對如今的世家豪強階級心懷不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