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誰不愛享樂,苦修終日,還要舍己度人,怎麼比得過歡喜成佛?
“為何九幽鬼王會針對小歡喜佛,歡喜和殺人並無衝突。何況,沉迷享樂之人,不是更容易殺?”
綠四娘遲疑片刻,壓低聲音:“妾身活得久些,雖不愛與厲鬼相交,但也聽說一二:九幽大人在成為鬼王前,曾是上界佛子,大慈大悲佛的首徒。”
所以就算叛出慈悲宗,但依舊看不上歡喜宗。
#
齊國之都,鳳眼城。
鬼軍兵臨城下,齊國皇室苦苦支撐,提前請來了青雲宮道長和慈悲寺大師。前幾日還好,高人出手,滅除大量厲鬼,還重傷一位黃泉鬼將。
然而,還不等人類放下心來,九幽鬼王便親自出手,將所有希望打得粉碎。
淩雲道長被當場格殺,苦悲大師也身受重傷,勉強被接應回城。
“天下竟無一人可阻攔九幽鬼王?!”齊帝仰天悲歎,“天要亡我人族。”
殿上大臣紛紛跪下悲泣,鳳眼破城,東齊滅國,他們全家老小都要陪葬,無人可以幸免。
“諸天神佛竟也眼睜睜看著鬼王屠滅人族?”齊國太子悲憤地看向盤坐殿中的大和尚。
東嶽大帝,大慈大悲佛,九天玄女……祂們又去了哪裡?還是真如父皇所言,是上天要滅亡人族,隻是要借助鬼王之手?
“皆因眾生業力深重,才致有此果報。”苦悲大師沉聲念誦佛號,“慈悲救世,舍己度人,貧僧隻要不死,便不會讓厲鬼入城。”
但他要是死了,也就沒辦法了。說到底,鬼王是受業力所感,才會降臨於世,這是因果報應,天道輪回,神佛也不能隨便插手——
前朝滅亡以來,諸國戰亂不斷,百姓十不存一。
又遇到千年難逢的饑荒,以致盜匪橫行,人相食。
北夷入侵,劫掠中原,百姓淪為兩腳羊。
即便到這個地步,北盛依舊歌舞升平,人人供奉小歡喜佛,逼迫百姓賣女為明妃。
彼時,世尊已經料到了有此果報,不忍人界生靈塗炭,派遣座下大弟子普度世人。
佛子降生北盛皇室,長成了受人愛戴、才華橫溢、慈悲心腸的慶宇太子,他改革強兵,鼓勵耕織,抵禦北夷,懲治貪吏,打壓歡喜宗,禁止童女賣為明妃和勾欄女子,查封大街小巷的暗門子。
結果卻是……佛子入魔,九幽鬼王生。
城門外戰鼓擂動,鬼軍又開始攻城了,東齊皇室紛紛看向閉眼合十的苦悲大師。
“貧僧這便出城迎敵。”苦悲大師平靜起身,往外走時,拉出一道孤獨而憔悴的長長身影。
重重疊疊的屍山骨堆上,立著一位白衣青年,額間一點朱砂,眉目如畫,氣質溫文,神情悲憫,在血海滔天的陰森鬼氣中,他全身上下卻一塵不染,望之如沐春風。
苦悲大師雙手合十,向九幽鬼王行禮:“師叔祖。”
慈悲寺從來不掩飾九幽鬼王的身份,不說佛子本身,便是曾經的慶宇太子,也是慈悲寺的俗家弟子。
九幽鬼王聞言輕笑,嗓音柔和:“便是這般喚我,我也不會手下留情。”
“小僧本也不是為了這個才叫的,”苦悲大師不卑不亢答道。
“那就好,你如今準備好送死了嗎?”九幽鬼王語氣溫和耐心,就像關心後輩,和他說出口的話截然相反。
“慈悲救世,舍己渡人,不過舍身而已。”
九幽勾了勾嘴角,慈悲寺的和尚,真是一個個的冥頑不靈。
“舍身渡人?你渡得了什麼?”
“人生八苦,萬般空相,生死皆虛,這世上本就無生無死。世尊讓我度世人,我始終不敢忘,我殺他們,就是在渡他們,旁人倒罷了,你們也攔著作甚?”
這個邏輯強詞奪理,但仔細想想,也是成立的——
佛家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塵如夢,眾生卻沉迷在夢中,墮落本性,業力深重,才會循環在生老病死的苦痛裡,諸國紛爭、北夷入侵、千年饑荒、耽於歡喜享樂……不都是如此嗎?
功名利祿皆是虛妄,生老病死亦是如此。
既然生死是虛妄,而且眾生又怎麼都勸不聽,不如手段激烈些,在“夢中”把這些人強行殺了,眾生不就徹底覺醒了嗎?
“我哪裡是在害他們,分明是在渡他們。隻是眾生癡愚,才會心中畏懼,若心無掛礙,便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2]”
九幽鬼王笑得溫和:“你們,應該心中歡喜才對啊。”
悲苦大師歎息搖頭。
“師叔祖,你著相入魔了。”
作者有話要說:[1]小歡喜佛原型為密宗歡喜佛,其實咱也不清楚怎麼修的,可能本來經是好經,但被一群利欲熏心的人給念歪了。我研究了一下,覺得就是通過不斷提升“歡愉閾值”,從而讓人徹底失去世俗的**,就像用一個饅頭誘惑快餓死的人和億萬富翁,後者肯定不會上當。
[2]一切有為法皆為夢幻泡影——《金剛經》,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都是大乘佛教的正經觀點,但九幽明顯是鑽進死胡同魔怔了
*所以,邏輯是這樣的:人類作惡眼看要遭大報應了,慈悲佛心善,派了佛子試圖來解掉業果,但佛子被弄死後成了鬼王,變成了人類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