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婚一事,顧斯年與張秀才通了氣,張秀才回家後便將此事告知了父母。
聽完兒子的話,張家父母先是寬慰了兒子一番,囑咐兒子回房繼續讀書後,這才憤憤不平了起來。
之前就有風言風語傳到他們耳中,但因為相信顧秀才的人品,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懷疑他家妹子,沒想到最後還是鬨到了這一步。
眼見張母氣憤不已,丈夫連忙出言寬慰道:“退了婚也算好事,總比將那等女子娶進家來,日後敗壞家門的好。”
“說的倒輕鬆,平白無故的退了婚,就算咱家兒子沒錯,日後也定會遭人言語的。”張母越說越氣,不由得恨恨的抹起淚來。
如果不是看在兒子與顧秀才的同窗之情,他們又怎麼會同意兒子娶那個農家女,本以為是自家兒子受了委屈,沒想到人家竟攀了更高的枝。
“不行,這事不能就這麼算了。”張母越想越氣,將做了一半的針線活丟進筐中,隨後氣衝衝的回娘家去找兄弟。
這事兒,一定得讓那顧家給個說法才行。
因為顧斯年沒有偏向自家妹妹,將此事實事求是的說給他家聽,他家記著顧斯年這個好,所以也不遇顧斯年為難,特意挑了顧斯年與張秀才一起去私塾謝師的那天,這才帶人趕往了顧家所在的上河村。
一大早,顧斯年出了門,顧良便坐在院中做著手工活,雖然說女兒這樁婚事是吹了,但又不是一輩子不嫁了,梳妝盒該做還得做。
而張巧兒則在房中替女兒梳發,漂漂亮亮的替芸娘梳了一個發髻後,張巧兒又將那根銀簪穩穩的插在她的發間。
隨後,看著鏡中那張美人臉,張巧兒也不由得笑的合不攏嘴。
她家女兒長的真是標致,十裡八村都找不出第二個,日後準能許個好人家。
想到這兒,張巧兒又想到女兒即將退的婚約,於是小心翼翼的試探道:“芸娘,你跟娘說實話,你的心上人到底是哪家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