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翼殺出的援兵(1 / 2)

巴莉亞拒絕分兵這件事從後來看影響十分深遠,甚至後世很多人人為波蘭在eu地位下降都和這個有關,所以紛紛詰難這位的固執。

不過根據魯魯修後來撰寫的軍事著作《機甲戰》中,他卻認為即便是此前巴莉亞被說服,按照安娜最初的的建議,命令右翼全軍朝著波茲南的炮聲前進,那麼她們也很難及時趕到戰場。從德意誌諾蘭地區到波茲南,是必須要渡過勒代河的,而且隻能在穆思捷穿過北邊的橋梁,趕到波茲南他需要前進整整一百多公裡(注:諾蘭與波茲南的直線距離要近得多,所以巴莉亞軍能聽到炮聲,卻無法在拖曳重炮和輜重的情況下及時救援)。

“一支如巴莉亞所率軍隊這般規模的部隊,在當時那種環境下以最快速度行軍,平均時速大概為2公裡,倘若巴莉亞12:00下令從瓦蘭出發,那麼到達波茲南至少也是將近夜裡9:00了,對戰鬥不會有任何影響。可以說,巴莉亞之軍的無能為力,乃至夏洛特最終出現在戰場,都要歸罪於蕾拉瑪露卡爾16日夜間那道“17日淩晨再追擊敵軍”的決定。但巴莉亞這種毫無主動性,完全循規蹈矩的指揮手法,與其說他像個軍人,不如說她更像個官僚。”

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蕾拉是一位太優秀的統帥,優秀到幾乎成了eu軍將領的神明,再加上某些人冒充神明的胡亂宣傳,這樣完全不利於指揮作戰。”

據說後來CC看到這一段時,曾嚴厲要求把最後一段刪除,但最終魯魯修還是偷偷的把這段加在了注釋裡,傳之於後世。

當然這都是後話……

此時的波茲南戰場,處在帝國軍陣核心的摩德瑞心中驚駭,這時阿基德及其麾下親衛隊與帝國軍的交戰之所像是數千隻猛虎和一隻凶獸激烈搏鬥一般,戰場上則是一派狼藉,屍首遍野、殘骸滿地。讓人看的驚心動魄,膽戰心驚。

雖然此時阿基德統帥的七十六台親衛八代機甲,這時已經死傷大半,但帝國軍也已是儘銳攻之,這一仗也打的極為慘烈。

“阿基德,彆在突進了,趕快給我回來!”蕾拉發覺情況不對,連忙通過無線電召喚,但阿基德那個小隊都是些亡命之徒,一旦殺的興起就完全進去了忘我狀態,怎麼可能聽得到蕾拉的這些忠告。

“真是一個難得的奇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