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普天之下所有君王故去後都飽受爭議一樣,這位銷魯魯皇帝也不能免俗。就算全天下人和帝國聯邦派都不喜歡這位,帝國的某些舊臣還是對這位頗為眷戀的。
君明國則榮,君庸國則殤。
雖說這是君主專製國家常有的事,毫無疑問也可以說是這種國家製度的固有缺陷,但是並不能就此斷定實行這種國家製度的布列塔尼亞帝國要比其他國家落後。凡事都有表與裡,關鍵隻是看優勢與劣勢之間孰強孰弱而已。
至於神聖布列塔尼亞帝國第九十八代皇帝夏魯魯這個人到底算是明君還是昏君呢?這個問題看似一目了然,其實卻遠不止看上去那麼簡單,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若是從他實行苛烈的霸權主義和差彆主義,同時也是發動侵略把整個世界卷入戰爭之中的罪魁禍首來看,他絕對稱不上是一位賢明的君王。然而如果不提他的那些侵略主義行為,毋庸置疑的是他帶領布列塔尼亞這個國家從荒廢內鬥走向擴張、遠離了紛爭,假如從這點來考慮的話,把他定義為昏君也有失妥當。不過不管是從好的一麵還是從壞的一麵來看,他都不是一個凡人這或許是最為恰當的評價(順便一提的是,在後世史學家之間,暴君往往不是對他的稱謂,這個稱謂或許對他的後繼者更為恰當)。
不管如何評價,銷魯魯讓布列塔尼亞在一定時期內延續下去,並且成為了讓世人矚目的超級大國這是公認的。當時,這個國家已經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接二連三的內戰,經濟政策嚴重失誤,假如銷魯魯在這一時期沒有繼承皇位或者他被以叔父基輔羅斯大公為代表的政敵在鬥爭中擊敗的話,布裡塔尼亞這個國家恐怕在遙遠的過去就已經從世界地圖上消失了吧。
其實與之抗衡的兩個大國EU、聯邦依據各自不同的主張,對其虎視眈眈,為了吞噬這個古老的國家磨尖了牙齒。至少,如果沒有銷魯魯,布裡塔尼亞的傳統與禮儀早已消失在曆史漆黑的遠方,領土也會被其他兩個大國瓜分。
不過國家強大這種事情,這對誰是幸福、對誰將造成不幸又是彆的問題了。不認同皇帝銷魯魯的地位與權威,一部分不平的皇族與跟隨其後的大貴族們於是發動了五年前的那場‘血之紋章’的事件。
從那時之後又過了五年,如今這個國家終於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內亂和衰退的年代。
在皇帝銷魯魯的親政下,迎來了再興與擴張的新時期。
皇曆2005年;
在阿莉艾斯離宮一角,有一個特彆建造的訓練場。寬闊庭院的角落裡,這個半圓形建築與周圍林立的哥特式宮殿有些不同。外表缺乏裝飾,內部的裝修也很煞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