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國棉二廠大肆宣傳他們的這個有獎銷售的活動的同時,《工人日報》的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版麵,也“悄咪咪”的刊登了一則消息:
“近日,一台燕京牌電視機在沉入黃河一月之久,曆經激流洗刷,泥沙衝打使燕京電視打撈上來後像個“泥蛋”,但維修人員對電視機進行了簡單修複,僅換了一下電視機揚聲器的紙盆和音圈,電視機依然圖像清晰,色彩鮮豔,聲音悅耳,收視效果與出廠產品所差無幾...”
這則消息夾雜在一大堆國際大事中顯得很不起眼,但是配圖卻很吸引眼球。
隻見這組圖片一共有三張,一張是一台滿是泥沙包裹的電視機,依稀能看到燕京牌電視機的標識,除此之外根本看不清彆的。
第二張則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在對電視機進行維修,漂亮且認真的女工與臟兮兮的電視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張配圖則是電視機維修好並正在播放節目,圖片中的電視機圖像清晰,再配上旁邊笑麵如花的漂亮姑娘,整個畫麵溫馨而又恬靜,很吸引人眼球。
沒錯,這就是李毅打響燕京牌電視機的方案!
當然了,這並不是他首創的,而是學習人家隔壁京城電視機廠的套路。
1984年8月25日,《京城日報》報道了“牡丹彩電沉入長江”的文章,該文章詳細的報道了牡丹電視沉入長江一個月,經過一番簡單修複依舊可以正常使用的事情。
該報道一經刊發,立即引來一波搶購熱潮,直接讓牡丹電視成為了國民心目中結實耐用的代名詞。
再加上,當時國內物資匱乏,電視作為奢侈品更是供不應求,經這樣一宣傳,牡丹電視機瞬間一飛衝天,引起全國人民的搶購,排隊拿貨的盛況此起彼伏,車隊直接將電視從生產線拉走,銷售一片火爆。
到1993年,牡丹電視全年銷售60萬台,銷售收入達12億,一度占據我國50%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是獨占鼇頭。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90年代電視的普及和生產過剩,為了清理庫存,價格戰也隨之爆發,未能及時跟進市場競爭的牡丹電視開始直線下滑,逐漸沒落。
但不可否認的是,牡丹電視機的崛起,和那場精心布局的營銷有直接的關係。
李毅在接手燕京電視機廠之後,就一直在思考破局之道,想到這個成功案例,他便決定利用燕京電視機廠的那些庫存產品放手一搏。
雖說這個方案有賭博的成分在,但李毅經過分析之後認為,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原因就是在於眼下國內的電視產業的布局還處於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且還是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這對燕京電視機廠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