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鹽,不能醃製做鹹魚,隻能做熏魚了,但白風沒做過這東西,隻能憑借想象去製作。
白風先是用細木頭和草繩,做了一個簡單的四腳架子,再往架子上擺放木棍,就得到了一個熏魚架。
把魚切開,鋪平放在熏架上,白風怕直接用火,可能不會成熏魚,而是烤魚,所以找了些濕木頭放火裡。
果然,濕木頭一放,煙立馬變的濃密,嗆的白風都不敢去旁邊。索性白風帶上東西,到處去找找有沒有合適的黏土,來做個陶鍋啥的。
白風像模像樣的,到處找土揉捏,但實際上他也不知道好黏土到底是個啥樣,純屬打算撞運氣,實在不行各種土都搞一點,看哪個能燒成陶。
兜兜轉轉,白風煩惱之際,總算看到個自己熟悉的東西,紅黏土,後世發現的馬家窯文化,就在白風家鄉附近,他們做彩陶用的,就是這種紅黏土。
白風喜出望外,趕緊找大塊的紅黏土往自己的營地搬,這種紅黏土,乾的時候是像石頭一樣,硬,而且是整塊的,也方便白風搬運。
等白風覺得搬的夠多,夠用的時候,就找個顆粗竹子,砍了竹節當水桶打水,來給營地運足夠的水。
白風曾經聽過自己的長輩,談論以前的陶器怎麼製作,所以白風打算憑借那些隻言片語的過程,製造些陶器出來。
首先是把紅黏土塊砸碎,砸細,這好辦,白風找了個粗木頭,用斧頭隨便劈砍了下,便得到一個大頭木錘。
把紅黏土錘碎,錘的比較細後,然後加水,像和麵一樣,揉,揉不動了就用腳踩,把泥踩的光滑,緊致。
等白風把很大一塊黏土泥踩的沒有氣泡,沒有土顆粒的時候,便開始製作陶器了。
白風覺得自己最需要的是一個鍋,有了鍋,無論煮飯還是燒水,都方便,甚至以後萬一找到茶葉了還能喝口熱茶。
陶鍋不用做的多精致,甚至為了保險起見,白風把鍋底鍋壁都做的很厚實,為了方便拿,還做了兩個鍋耳朵。
做完一個大陶鍋,泥還有很多,避免浪費,白風做了兩個小碗(不知道為啥,就是想做兩個,怕隻有一個摔了沒碗吃飯?)甚至給鍋做了個鍋蓋。
還有一個大水罐,隻不過白風也沒有信心能燒好這個水罐,隻能說燒成了最好,沒燒成了就沒燒成吧。
做好之後,是不能立刻就燒的,還得先陰乾定型,等水分自然晾乾,不然現在一進火窯必炸。
看看自己一下午的成果擺在眼前,白風成就感滿滿。
離太陽落山還遠,夏天白天很長,工作時間也變長了,白風又給自己的熏魚架,加了些濕柴。
看著魚已經變的黑乎乎的,有點乾巴,白風覺得熏魚應該不會翻車。
不過想想寡淡的魚肉,白風決定先去想辦法弄些鹽。